返回

國際經濟整合及新南向政策下,南部產業轉型升級與競爭力之研究 

編號: PR1904A

作者: 吳佳勳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17.12


摘要:

臺灣四面環海,天然資源有限,內需市場不足,外貿仍是影響臺灣經濟成長動能的關鍵因素。受限於國際政治情勢等因素影響,我國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進展始終有限。但我國產業結構中97%的中小企業,其所釋放經濟動能與創造就業的功能,為臺灣奠定穩固的發展根本。

本研究重點之一為追求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特別針對臺灣南部(包含臺南、高雄、屏東,以下同)產業發展之特色與優勢進行深入研析,探索南部產業的轉型升級與提升競爭力的具體策略。

本研究首先由次級資料盤點南部地區整體產業結構,並發覺南部地區產業發展的困境與挑戰。2016年時臺灣出口曾創下連續17個月衰退的紀錄,但臺灣有優秀傑出之中小企業冷靜應戰,開創出卓越的出口成績。本研究針對2016年「鄧白氏中小企業菁英獎」——具出口實績與競爭力之內前1,000家企業(TOP 1000),嘗試針對其營運現況、拓展海外市場的困難、挑戰與需要協助,以及其對新南向政策的瞭解與近期投資意願,進行相關資料蒐集與分析。並透過與地方產業發展專家、不同類型之業者的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嘗試研擬南部產業的轉型升級與提升競爭力的具體策略。

本研究結果發現,南部地區產業發展的困境主要為重要創業人力外流,創業潛在能量處於不利位置。製造業雖較服務業可創造更大的價值,但產業特性以原料或零組件業者居多,或已是產業鏈末端的業者。產品多為中間財產品,品牌商品較少,企業的營收因而較其他中北部地區低,也導致勞工薪資普遍偏低。

南部地區的企業有一定的研發密度、研發強度與技術交易指數,其積極提升由內部與外部提升自我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但從外資企業投資臺灣的情況來看,南部地區難以吸引外資的進入投資,即使有投資也鮮少有高技術相關產業的投入。且由於區域發展的特性,形成現在南部地區產業發展與聚集的現況。但也因為薪資不高,難以留才,造成產業發展缺乏人力,也缺乏高端人才的困境。此外,薪資有限下,消費力不足以支撐地區發展,也難以帶動區域服務業轉向高值化。

但國內具有具競爭優勢之中小企業以穩定的步伐冷靜應對國際情勢,在拓展海外市場時,主要遭遇之困難與挑戰為「海外市場競爭激烈」、「缺乏通路/人脈」、「找不到合適人才」與「對海外法規/制度不清楚」。但南部企業在拓展海外市場時對資金、技術、市場熟悉度最能掌握。

本研究針對南部地區產業發展提出幾個可行的策略,針對既有產業,利用「平台經濟」+「價值共創」概念,提高既有產業價值。既有產業依產業與產品特性,以不同的方式從「平台經濟」+「價值共創」提出以下三種策略:

1. 針對技術成熟度高的規格化產品,祭出誘因條件,促使大型領導企業投入資源,建立整合通路,與國內企業共同攜手開拓市場。

2. 依不同產業特性,逐步建立具公信之檢驗機制與機構,以標準化機制管控製造流程與品質,並完善整個相關網絡,引領標準建立機制與潮流,亦可促使檢驗相關產業的形成。

3. 為優勢產品建立(國際)行銷宣傳機制或平台,以提高臺灣製造的曝光度與知名度,亦可促使國際行銷服務產業的形成。

而在新興產業的發展上,則聚焦在大型領導企業的群聚與循環經濟的創新應用上。目前南部地區未來可能發展的產業聚落有:台積電新製程半導體產業鏈、屏東大慶汽車專區產業聚落、沙崙綠能科學城智慧城市。南部地區未來可能發展的新的循環相關產業:標準化認證機構與相關服務業、全資源盤點調查服務、創新資源使用。但國內與南部地區面臨了法規僵化或陳舊、空汙總量管制、五缺、行政效能低落、環評、民眾因不了解而排斥、政策搖擺等多種因素限制,讓地方產業發展更加艱困。同時,響應美國製造,國內知名大廠大舉投資美國,也承諾攜供應鏈一併赴美建立全產業鏈,此將對地方產業發展帶來衝擊,政府應妥善明確訂定產業發展方向,讓在地企業能放手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