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發展對台灣經濟之影響與因應策略 

編號: PR1339B2

作者: 卓惠真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12.12


摘要:

壹、研究緣起及目的 

2009年歐洲經濟陷入衰退,政府財政稅收減少,對金融部門挹注龐大資金,以及失業人數增加與人口老化而擴大社會福利支出等因素,致使歐洲政府預算赤字激增,政府債務大幅膨脹,因而引發財政危機。國際信用評等機構調降希臘主權債信評級,引爆希臘政府債務危機,為歐洲政府債務危機揭開序幕。財政危機除歐洲經濟首當其衝,削弱經濟成長動能,也衝擊全球資金流動。市場投資人因擔憂歐洲財政問題持續惡化,大規模拋售歐元資產,資金流入新興市場及國際商品市場,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直接衝擊股匯市,也影響貿易及實質經濟,影響層面深遠及廣大,我國經濟及貿易也都受到影響。 

本研究第二章探討歐洲政府債務危機;第三章歐盟主要國家因應主權債務危機政策走向分析;第四章歐洲債務危機對我國經濟影響途徑之分析;第五章我國政府對歐洲債務危機之因應措施;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貳、主要研究發現 

歐元區為單一貨幣,區域內任何會員國發生問題都將波及其他會員國,希臘政府債務危機已經衝擊整個歐元區,甚至在整體歐盟引發連鎖效應。面對歐洲債務危機持續擴大及經濟陷入衰退的嚴峻情勢,債務危機爆發後,歐盟即通過密集會商,確定結構性改革的關鍵要素,包括:促進統一市場在服務貿易領域、能源領域及知識產權領域的建設;促進稅收和福利制度更加有利於就業增加;改革勞動市場和養老體系;投資知識和創新;簡化企業監管環境、鼓勵創業。總體而言,歐元區仍然面臨重大的政策挑戰,並且必須在經濟成長下行風險升高的環境下,依然必須應對挑戰。 

歐盟主要國家因應債務危機措施包括:提出財政協議、設立永久性援助基金ESM、ECB長期再融通操作及進一步降息、歐盟提出歐元債券及銀行聯盟、促進成長方案及ECB無限量購買債券等措施。整體而言,歐盟當前所提出的各項解決債務危機措施,以及達成歐盟財政協議對於解決歐洲債務問題無疑是有利的,它約束各國政府的財政支出,避免債務問題進一步惡化。 

歐洲債務危機導致全球經濟景氣下滑,對全球投資及貿易都產生致命的衝擊,我國經濟活動自然無法獨立於全球經濟體系之外。除對我國實體經濟造成影響外,對金融的股匯市也產生衝擊。雖然我國對歐盟直接出口比重不及我國總出口的一成,對我國與歐盟的貿易直接影響較小。但是,根據Mizuho總和研究所的VS指數表得知,我國在亞洲垂直專業分工上具有特殊及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化學製品、事務,計算機器、電器機械、通信機器、精密機械等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較容易受全球經濟景氣影響,歐洲債務危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間接衝擊也逐漸浮現。另外,因出口減少對我國就業市場的影響也逐漸浮現,尤其是太陽能產業及家電消費性產品的影響較為顯著。 

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的蔓延,我國政府也及時提出因應措施,以減輕受影響的程度。除政府以提出的七大政策及十大焦點,以及涵蓋五大策略的中長期經濟策進方案,其中充分供應中小企業資金需求,使資金不斷鏈,以及協助廠商拓展銷售機會,使廠商最為直接受益。另外,藉由FDI的流入,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在南科園區設立TJ Park,吸引日商進駐,加強台日雙方產業交流。由於我國正面臨歐洲債務危機持續蔓延等國外經濟嚴峻情勢,已形成經濟隱憂,以及產業結構失衡、人力供需失調及投資不足、出口疲弱等內在問題。我國政府冀望「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可以調整產業結構、促進投資出口及調節人力供需,希望能達到改善產業體質,推升經濟成長動能,提升經濟景氣因應能力目標。 

參、政策建議 

一、加速對歐盟進行FTA之諮商 

歐盟之影響力在逐漸增大中,而各國國會之個別力量則在降低中,我國宜加速對歐盟進行FTA之諮商。 

二、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吸引FDI來台 

政府應積極改善投資環境,持續鬆綁法規與開放市場,協助業者排除投資障礙,以及持續進行國內、外招商會議,吸引國內外投資人來台投資。 

三、協助廠商解決因台幣升值而削弱其出口競爭力 

首先,我國必須注意的是,已開發國家持續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尤其是美國的QE 3,使國際資金大量流入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因而推升各國的資產價格,以及促進貨幣升值。我國出口業者憂慮台幣持續升值將削弱我國出口競爭力,因此,穩定台幣匯率及對中小企業的出口進行援助將是必要的。在協助企業方面,除擴大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的承保金額,以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融資之外,對於營運、繳息正常,但有資金周轉需求的企業,也應研議對這些企業提供協助處理機制,以幫助企業度過難關。 

四、穩定股匯市 政府須密切注意國內外經濟與金融情勢,提出穩定股匯市的策略,並針對可能受影響的企業及勞工採取補救措施。目前全球景氣面臨下滑的風險,雖然無陷入二次衰退的可能,但政府仍須密切注意國內外經濟與金融情勢,並適時提出適當的穩定股匯市策略。同時,政府之前曾針對銀行進行壓力測試,但有學者批評條件過於寬鬆,無法反應歐洲債務危機對總體經濟衝擊的真實狀況,建議政府應以較嚴格的條件對銀行進行壓力測試,並要求銀行預作準備,以預防景氣下滑而造成金融體系可能發生動盪的風險。 

五、調整台灣產業結構與出口地區 

為降低台灣對「3D1S」產業的依賴,未來台灣經濟要有新的成長動能,因此,我國除持續提高研究與開發(R&D)經費,讓創新成為國家成長的新動能外,同時,也應該扶植新的產業,因此包括六大新興產業、四大智慧型產業、十大重點服務業等政府陸續推動的新興產業應該加速推動。 

另外,已開發國家如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受到債務問題的影響,未來的經濟成長將呈現很平緩的走勢,而全球經濟成長動能已移轉至以金磚四國的中國大陸、印度、俄羅斯及巴西為主的新興市場經濟體。面對全球經濟版圖的挪移,我國除提升產業的競爭力,鞏固已開發國家市場佔有率外,也應該要協助產業布局全球,從過往偏重中國大陸,轉而爭取新興市場經濟體,如:東協國家、中東、南美洲及非洲等,以擴張台灣出口產業的新動能。 

六、加強與日本的產業合作 

我國吸引FDI流入方面,我國產業鏈已遷移至國外,造成供應鏈的上下游產業出走,並與國內同質企業競爭。因此我國有必要再思考建造新的產業供應鏈,特別是結合日本小工廠(町工場)的技術,由於他們擁有獨特的性質,是我國中小企業可以學習的對象。我國企業需要新技術,而日本企業需要中國大陸的行銷通路。日本經歷311大震災後,東北工業重鎮陷入產業空洞化,因而掀起產業外移潮,日本企業也希望藉助我國企業與中國大陸的人文關連及超過20年的投資經營的經驗,開拓中國大陸的廣大市場。尤其是自2012年9月因日本政府的釣魚台國有化後,引發中國大陸強烈的反日風潮,使日本企業在中國大陸遭受嚴重損害。日本駐中國大陸前大使丹羽宇一郎指出,日中關係嚴重倒退,最壞情況是可能需要40年才能修復雙方關係。因此,日本企業藉助我國的需要將更為強烈,而且也正符合我國的需求,因此雙方有必要進一步強化台日產業合作。 

由於日本在亞洲的垂直分工領域中居於中心的地位,提供中間財及原物料給所有亞洲國家,經由各國加工後,再出口至全球各地。我國在新興國家的分工專業(VS)指數中僅次於亞洲的新加坡,以及歐洲的匈牙利,因此加強與日本的產業合作關係,將有助於我國開發其他出口市場,並且有利於我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