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台商電子業在中國大陸投資內移之影響分析 

編號: PR1275B2

作者: 顧瑩華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11.12


摘要:

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經濟快速成長,但也造成中國大陸區域不平衡現象愈來愈嚴重。2000年之後,為了平衡區域發展,從《十五計劃》開始,中國大陸中央政府正式提及促進地區協調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並且根據中西部地區本身經濟條件、地理環境等背景提出不同的發展策略。經過十年多來的努力,由工資、地價、勞動供給數量等生產面指標;市場規模、人民所得等需求面指標;企業家數、工業產值及進出口貿易等經濟績效指標;以及中西部基礎建設、交通建設等基建指標皆可發現中西部地區發展已有初步成效,且優勢逐漸顯現。 

中國大陸東部地區一直是外商最主要的投資地區,雖然外商在東部地區的投資金額遠超過中西部地區,但其所占的投資比重由1990年的85.57%下降至2009年的64.12%,顯示外商投資中國大陸的區位正逐漸由東部地區內移至中西部地區。在台商投資方面,台商投資區位亦以沿海省市為投資重心。2005年之前有95%以上集中在東部地區,唯近年來投資東部地區的比重有逐年減少的趨勢;反之,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由2005年3.53%上升至2010年的14.45%,其中重慶市為台商在中西部地區投資最多的城市(2010年投資金額達4.87億美元)。 

此外,由統計數據顯示,外資內移的數量及金額於2008年後明顯提高,並使得2008~2010年中西部製造業的就業人數大幅度攀升。以通信、電腦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的雇用人數為例,該期間沿海地區減少了2.8%,但是內陸地區卻增加了28.4%。造成上述變化的可能原因有五點:(一)東南沿海地區政策優勢減弱,中西部政策優惠加碼,如企業所得稅率、物流補貼、雇用當地勞工獎勵、房屋租金補貼及土地租金優惠等;(二)地方政府招商策略運用得宜,先由筆電品牌商開始下手,再帶動代工廠前進大西部,再由代工廠帶動零組件配套廠西移,以形成西部筆記型電腦供應鏈;(三)東南沿海地區生產成本上升,如工資、土地及能源等生產成本,且缺工情況嚴重;(四)中西部地區基礎建設日益完善;(五)中西部經濟發展水準逐漸提高,人民的消費能力也快速增加,西部地區內需市場潛力擴大。 

基於上述原因,台商紛紛往中國大陸中西部遷移,主要選擇重慶與成都,及兩城市周邊地區,如華碩、宏碁等品牌廠、廣達、英業達、緯創、仁寶、和碩、鴻海等台灣六大代工廠皆移至西部地區,連帶著重要關鍵零組件廠亦已內移,如精元電腦(鍵盤廠)、巨騰國際與奐鑫(機殼廠)等。目前重慶及成都形成了一個新的筆電生產基地,在其他地方政府的爭取下,或許未來在其他的省市會形成新的電視機生產聚落、手機生產聚落,以及其他電子產品的生產聚落,透過地區的分散以取得足夠的勞動力,並分散投資風險。 

因此,未來台外商產業聚落將日趨分散化,尤其最為可能往中西部遷移,而電子產業聚落內移對台灣影響可能較大的產品為價值高、技術高、體積大的產品項目,如面板、導光板,這些產品目前中國大陸的生產技術還不成熟,因此尚需仰賴台灣供應。然而,一旦台外資及陸資企業在中國大陸設面板廠及產業西移後,未來台灣面板出口可能被取代的機會增加,必須注意。整體而言,若中國大陸中西部的產業規模不大,則台商投資內移對台灣的影響應不大;但當中國大陸中西部的產業聚落趨於完善時,則可能會改變目前兩岸分工的模式。 

根據受訪廠商的推估,西部地區未來可能承接全球筆電三成的生產能量,亦即華東地區的筆電產量未來約有三分之一可能移轉至西部地區。因此,可以預見,隨著產能及投資內移至西部地區,華東的地方政府及廠商勢必找尋新的產業或產品來填補這些外移的產能,而這將進一步影響兩岸的產業分工模式。因而政府實有必要思考重建台灣和中國大陸地區的產業分工關係,並且促進兩岸產業聚落的轉型。 

綜上所述,中國大陸中西部的生產產量愈大,對台灣將愈不利。針對這些可能受影響較大的產品項目,通常也是目前台灣具有生產優勢的項目,政府宜儘早擬訂因應策略,以維持台灣在兩岸電子產業分工中的優勢及利基。因此,建議政府應鼓勵台商維持在沿海及中部地區投資佈局,避免兩岸分工產生斷鏈;協助台商由加工出口轉為內銷導向,開拓新市場;以面板業為例,強化兩岸產業價值鏈合作,發揮互利雙贏的效益。且面對未來兩岸分工模式可能改變,建議應鼓勵及引導台商回台投資及上市,高階產品亦應想辦法留在台灣生產,以維持台灣的出口實績及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