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台灣養豬配額策略的研究 

編號: PR0461

作者: 陳章真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0


摘要:

為因應我國即將成為WTO的一員,以及至2005年台灣豬肉產品市場的完全對外開放,在外國豬肉產品頻頻叩關之際,台灣養豬產業已面臨了不得不轉型與調整的時刻。有鑑於此,本計畫的研究目的首先在於養豬配額策略可行性的探討,如果可行,將試圖擬訂出執行與落實方案;如果不可行,或以整合或策略聯盟取代之,以便建立起台灣養豬產業的產銷體系,提高本土豬肉產品的競爭力,以做為農政單位擬定相關政策與措施時的參考。   

從研究中瞭解到配額制度乃屬於計畫經濟體系,並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原則,加上台灣為一開放的小國,即使國內產量固定,還是會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因此每年訂定配額總量時,除預估國內需求量,還須充分掌握國外母豬的頭數,豬隻的生產成本以及各部位肉的價格等,以便評估須留多少空間給進口肉品,也就是國內產量加進口量等於總需求量的觀念。實施配額策略在技術上不是問題,重要的是豬肉完全開放進口後,很難掌控進口肉品的數量與價格,一旦國外肉品比國內肉品有競爭力,就會源源不斷的進口,屆時配額的總量勢必被壓縮,這也是配額策略的癥結所在。   

為研擬我養豬配額策略的替代方案,我們對加拿大魁北克省以及美國契約經營的豬隻/豬肉產業的演進過程與訂價方式做了進一步的瞭解。在魁北克省豬隻/豬肉產業的演進過程中,藉由政府相關政策和輔助措施,除陸續淘汰或合併小養豬場之外,有不少飼料廠以垂直整合方式,經營仔豬和斷奶豬等豬場,然後再與電宰加工業者或成豬場以契約方式銷售毛豬。美國的毛豬業者則多半藉由契約的訂定以水平或網狀方式結合經營,同樣的,再以契約方式將毛豬銷售給電宰加工業者。因此,假設能在傳統市場銷售生鮮冷藏部位肉品的前提之下,利用電宰廠或飼料廠為軸心,以與上游的養豬戶簽訂契約以及掌握下游運銷通路的整合方式,應是今後我養豬產業的較佳走向。   

為求達成台灣養豬產銷策略的調整,將就現有的以及可能的一些作法,提出作者的淺見: 

 一、淘汰小規模養豬戶   

農委會與中央畜產會其實應藉由「畜牧法」和離牧等相關法令和輔助措施,淘汰年底在養頭數不及千頭的小養豬場,使之中大型養豬場都能符合畜牧場登記的條件。

 二、肉品外銷廠銷售通路的建立   

由於現有的肉品市場的電宰量相當有限,使得電宰、分切和冷藏設備與人力配置無法充分利用,而肉品外銷廠的電宰與其配套設備的衛生條件和相關檢驗設施是不容置疑的。但這些肉品外銷廠商完全缺乏與下游肉品零售商的運銷通路,這就須藉由農政單位的從旁輔導與協助,使之建立起與下游零售商的行銷管道。 

 三、肉品訂價機制的建立   

須依賴肉品外銷廠等根據生產成本、市場供需與進口部位肉品的價格來訂定國產部位肉品的價格,農政單位應站在監督與協調的立場參與部位肉品的訂價作業。

 四、毛豬收購方式的確立   

除了沿襲肉品外銷廠過去的契約收購毛豬方式之外,可由廠商本身或經由農政單位的參與,共同建立起一套毛豬分級標準,以屠體重量、瘦肉比例、以及一些缺失認定為依據。該標準的指數為100,優(劣)於該標準則提高(降低)該指數,價格也跟著調整。藉由該標準的訂定,應可增加養豬戶對提高毛豬品質的誘因。 

 五、肉品品牌的建立   

農政單位應輔導肉品外銷廠建立起生鮮冷藏肉品的自有品牌,以便自然形成與國外進口冷凍肉品的市場區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