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台日韓三國貿易條件之比較 

編號: PR0956

作者: 史惠慈

價格: 非賣品

出版日期: 2007.12


摘要:

隨著越來越多的開發中國家參與自由貿易和國際分工,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間的收入差距卻未見縮小,反而持續擴大,一個基本現象是開發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持續惡化。而台灣亦是位於由開發中國家邁向已開發國家之列,則貿易條件惡化論現象是否亦發生於台灣呢?

一、台灣製造業貿易條件的變化

1.  從製造業(八大產業)的貿易條件來看,1996-2006年間台灣製造業的貿易條件係呈波動變化,雖然2003-2006年間,台灣製造業的貿易條件較基期2001年為低,但2004年起已開始呈現向上攀升的趨勢。

2.  就各商品觀察,則HS-6位碼的商品中,台灣與日本、韓國的表現一樣,在1996-2006期間94%-95%的個別商品項目的貿易條件係呈現波動或者向上攀升的現象,真正在十年間個別商品貿易呈現下滑現象的僅在3%的項目而已,其中貿易比重較高(進口或出口比重於所屬產業超過1%)的商品,在台灣方面只有五項,即照相用化學原料、聚氯乙烯、鋁、空白錄音帶與光碟、及電源供應器,這五項產品非屬高污染產品、既屬技術相當成熟產品或產品生命週期中成熟期的產品。也正因為個別商品在期間的表現係呈波動趨勢,致使各年的製造業(八大產業)的貿易條件亦呈現波動的現象。

3.  由產業面的分析則可發現,拉動台灣製造業貿易條件向下滑動的產業,主要為能源燃料業、金屬製造業、及機械業。其中能源燃料業和金屬製造業的貿易條件下滑,明顯與國際原油和原物料價格的高漲有關,僅機械業的貿易條件下滑與國內機械業的產業結構與發展有關。另外,由塑橡膠業與紡織成衣業的貿易條件變化來看,亦明顯看出歷經產業結構的轉型,產品附加價值的提升後,其貿易條件均呈向上提升的趨勢,顯示,產業結構的轉型對產業貿易條件的提升卻有助益。

總體而言,由各項商品的貿易條件觀之,並不能斷言台灣製造業的貿易條件已邁入惡化的階段,事實上台灣的製造業貿易條件的表現,整體而言與日韓相似,仍是以波動者居多;由產業面觀之,主要為能源燃料業、金屬製造業、及機械業;而影響貿易條件的因素,主要為國際原油、原物料價格、和產業結構。

二、台灣重要產業貿易條件的變化與改善

(一)  原油相關中下游產業貿易條件變化與改善

近年來台灣貿易條件的下滑,能源燃料業產品的牽引是主要驅動來源,其中最主要的因子即為原油價格的高漲。就能源燃料業的貿易條件改善方面,短期以節約能源達到降低對於石油的依賴,間接緩和石油價格飆漲所導致貿易條件下滑的壓力;長期則應強化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占電力供給的比重,並研發生質能源的開發以調整能源供給結構,使得石化燃料比重大幅下降。同時提高大眾運輸工具的使用與改善能源使用效率裝置的研發,亦是可行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原油相關中下游產業中的塑膠橡膠業,其貿易條件實為提昇製造業(八大類產業)貿易條件的驅動來源。塑膠橡膠業偏向出口導向,該產業從過去塑膠皮板管材及塑膠皮製品為主的結構,轉向到附加價值高較高的汽車用皮、環保皮材、電子週邊材料與高級建材等產品發展,抵銷油價上升對其貿易條件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二)  紡織成衣業

紡織成衣業中,台日韓三國皆有好的表現,目前台灣紡織業主要以紡紗與織布業為主,亦是紡織業中具較高附加價值的部份;在成衣業方面,國內僅保留具有高附加值的部份,所以該產業貿易條件逐年進步,絕非偶然,而是長時間適度調整的結果。韓國在米蘭計畫執行下,亦使得韓國紡織業表現傑出。

(三)  金屬原物料相關中下游產業貿易條件變化與改善

金屬原物料中下游產業中,金屬製造業與機械業的貿易條件表現,皆不敵日韓兩國同類產業的表現,且兩者均拖累製造業(八大類產業)貿易條件。其中,金屬製造業短期與長期改善方向,短期內改善貿易條件須加強金屬類資源廢棄物的回收,或者尋求其他非金屬材料作為替代,以緩和國際金屬原物料逐年向上攀升的壓力。長期則需要配合金屬製造業下游的機械業、車輛製造業、航太工業與造船業的發展,藉由此兩產業技術水準的提升,帶動金屬製造業的技術進步,才能國際市場獲取更加的貿易條件。

至於機械產業未來有可能拖累貿易條件的子產業有:原動力機械業、其他專用生產設備業、金屬切削工具機業、金屬成型工具機業、非傳統加工設備業、金屬機械手工具業、塑膠橡膠機械業與金屬模具業等,應在技術含量的提升上,加快腳步。再者,最值得注意,可能是使得機械業貿易條件產生大幅落後日韓兩國重要的因子,為軸承、齒輪及動力傳動裝置製造配修業、電子及半導體生產設備製造配修業、輸送機械設備製造配修業、與紡織及成衣機械等四項子產業,應著重對此等子產業之出口品的技術層次提升策略,並聯合產官學界進行輔導,並對其上游與下游各產業價值鏈的整體提升,做更完善的規劃。 

(四)  電子業

台灣電子業貿易條件的表現相當亮眼,電子業商品在國際上的流通,受到ITA關稅自由化的推動,使得大部分的電子產品得以在免除關稅下自由貿易,此外國內多年來大量培育電子產業所需相關人才,亦使得該產業得以在台灣成長茁壯,目前電子業正朝的品牌與研發努力,強化該產業之貿易條件。 

(五)  其他機電產業

其他機電產業的貿易條件,長期以來其他機電業的貿易條件對整體貿易條件有相當的牽引作用,但於2001至2006年的期間內,該產業的貿易條件卻沒有與製造業(八大類產業)貿易條件有顯著相關出現。然其他機電產業產品中涵蓋諸多家電產品,日韓兩國在家電研發、整併與品牌策略上可能與台灣家電廠商有某種程度的差異,使得台灣在這方面的貿易條件表現不如日韓兩國。

三、政策建議

由各項商品的貿易條件觀之,並不能斷言台灣製造業的貿易條件已邁入惡化的階段,事實上台灣的製造業貿易條件的表現,整體而言與日韓相似,仍是以波動者居多,顯示各商品的貿易條件隨著環境的影響而變動,基此致致使各年的製造業(八大產業)的貿易條件亦呈現波動的現象。真正在十年間個別商品貿易呈現下滑現象的僅在3%的項目而已,其中貿易比重較高(進口或出口比重於所屬產業超過1%)的商品,在台灣方面只有五項,這五項產品非屬高污染產品、既屬技術相當成熟產品或產品生命週期中成熟期的產品。至於產業方面,拉動台灣製造業貿易條件向下滑動的產業,主要為能源燃料業、金屬製造業、及機械業。其中能源燃料業和金屬製造業的貿易條件下滑,明顯與國際原油和原物料價格的高漲有關,僅機械業的貿易條件下滑與國內機械業的產業結構與發展有關。

基此本研究對台灣貿易條件改善的政策建議如下:

1.  產業結構改善-機械業的建議

機械業貿易條件的改善須從技術含量的提升做起,除強化企業自身的研發外,亦應持續強化與精工中心、工研院與PMC的合作。此外,機械的產業發展、人才的培育與關鍵零組件的開發等皆有相當的影響力,因此鼓勵國內各產業界使用國內機械,尤其是電子業;強化國內產學合作,使學校的學生能在求學階段參與產業界的研發與生產製造;以及政府相關單位主導關鍵零組件的開發;政府相關單位應協助這類型的產業開拓海外市場,定期提供海外資訊;或者提供其參與政府各項建設,提供機械業的練兵機會等,以奠定機械業貿易條件成長的基礎。

2.  個別商品的建議-十年間個別商品貿易呈現下滑,且貿易比重較高(進口或出口比重於所屬產業超過1%)的商品。這類商品多屬高污染產品、或屬技術相當成熟產品或產品生命週期中成熟期的產品,基此本研究在考量各個商品發展方向的可能性,及未來產業發展規劃下,提出的政策建議主要為調整發展方向,包括替代產品的開發應用以及輔導產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