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美國九一一襲擊事件對美日中台四角關係之影響座談會實錄 

編號: PP0023

作者: 麥朝成主編、張佩珍引言

價格: 已絕版

出版日期: 2001.10

圖片檔

摘要:

政策建言



背 景 分 析



  「美國九一一襲擊事件」是美國本土二百餘年來首次受到的最大外來突發重大傷害。給美國的震撼可以說是American Value under Attack。價值觀、道德觀、世界秩序、軍事外交、經濟科技之強權優勢自信都受到很大的衝擊。其對未來美國政治外交與全球戰略也將有地殼震撼般的影響。短期而言,美國全國上下全心致力於「反恐怖國際聯盟」,國內兩黨政治的理念目標與議程差異均團結一致在聲望創史新高的總統之下;為了擴大整合基礎,縮小打擊面,外交方面的確出現諸多「敵我不分」「權宜之計」,人權、自由、國家利益與安全要各作怎樣的妥協?全球戰略上是否孤立主義抬頭?行之數十年,固基於美國國家利益考量之中東政策與歃血為盟的以色列堅定友誼關係,都必須作通盤檢討。不禁也省思這是「文明的衝突」的必然災難嗎?政治軍事外交方面,孤立主義與國際主義的爭辯將再度成為焦點。事件後月餘, 至高無上的反恐目標,讓全球友邦敵國重新排列組合。中美關係之短期可能變化,「中國威脅論」暫褪,但中共原擬長期戰略「聯俄制美」牌恐失去支撐點。又事件發生之過程能給台灣何種啟示?看到巴基斯坦、英國與俄羅斯在關鍵時刻發揮「關鍵中間人」角色功能,台灣是否能在全球地緣戰略佈局方面,居間於美日中台四角關係間,也如法炮製,未來有可能發揮關鍵中間地位的角色?事件發生後,未來長期將如何收尾?美國是否趁機佈局南亞次大陸。其對全球地緣戰略有何影響?日本經濟歷經十年的經濟停滯,藥方遍尋不得。如果再來一個十年的停滯,日本在亞洲的政治地位將難以與長袖善舞的中共相抗衡。日本在1980年風光年代,大抵以錢的揮灑作為其外交的優越感,實際上是緊依偎在美國身上。經濟實力大幅下滑的1990年代更無外交拓展可言,幾乎是外交的低能兒或自閉兒。



  大陸民眾與知識份子對此事件的初步反應大抵上可以「幸災樂禍,罪有應得」來形容。江澤民為了兩面討好,可看到其對媒體控制與預留伏筆的痕跡。其初步反應是表示支持,但始終強調「三原則」,一定要在聯合國原則和國際法架構下。雙方均謹慎小心地耕耘「友善」氣氛,包括APEC布江會晤。但無論就主觀、客觀而言,中共的忠誠度表現其實是落後在許多國家後面的。事件後,英國表現堪稱美國的金玉同盟。布萊爾風塵僕僕,折衝樽柤為美國奔波於回教世界,堪稱為「美國大使」。英國表現出來的積極忠誠有跳過NATO或EU之嫌,其逕自向美國輸誠,期以提升英國在歐洲領導地位。日本首相官邸耿耿於懷於日本在美國同盟圈中是否居核心份量。作者樂觀預期:縱使在美國「孤立主義」可能抬頭之情況之下,台灣仍有一定的夾縫生存空間。



對全球化與新經濟網際網路之衝擊,必然有相當的負面影響。雖然全球化腳步不致就此停止,然而勢必減緩。自由、安全、外放型的思維將有一番再檢討。評估九一一襲擊對經濟的影響仍要視此反恐怖戰役的本質、範疇及未來美國受創程度與行動自由因而受限的廣度深度而定。在經濟方面,目前,各機構對於美國與全球經濟受創與未來預測,都嚴重地過度樂觀。「九一一」事件後,人們落入不安惶恐,原來自由開放的全球化網路思維範型將重新檢討。美國軍事反擊將耗時多少?是速戰速決?或拖久變成第二個越戰?前蘇聯殷鑑不遠。其實,此戰役軍事並非主角,關鍵在於外交。老布希贏得波灣戰戰役,獲聲望高,但美國發生了抑制消費的「節約」行動,經濟連續三季負成長。老布希贏了戰爭,輸了總統連任。因此美國經濟若長期不景氣,美國國內人道主義、人權份子等有可能帶動反戰之新一波媒體宣傳,使布希聲望跌至谷底。最後,媒體網際網路之攻防戰在此事件攻防戰所扮演的功能,例如,CNN與所謂「阿拉伯世界的CNN」(阿拉伯半島電視台)之攻防,讓任何分析家都無法忽略此層面,而能得到對此事件正確的解析與預測。



具 體 問 題

政 經 意 涵 與 因 應 對 策



1.美國主導整合的反恐怖聯盟大旗下之諸多友邦,其實是爾虞我詐,其各自盤算為何?

  由於各國各有利益考量,表面的聯盟其實是脆弱與暫時性的。美國領導人要掌控這些支持,得先縱橫捭闔穿過一片「外交地雷區」。而各國外交上的表態,都要以各自內部政治能否制衡為前提考量。鮑爾也的確展現出圓融外交手腕。至高無上的「反恐」目標,全球友邦敵國重新排列組合。「九一一事件」遙指「隱形殺手」,讓很多原來緊張關係的國家必須坐在同一個餐桌上,如中、日必須學會當家。也讓原來敵對鷹派暫採低姿態,如以色列與巴解,在國際壓力下,雙方之強硬派至少必得作勢作出讓步。美國原來非友邦國家也可提供各自優勢,以打開僵局,或將籌碼就地喊價或暗盤交易,如巴基斯坦。如俄國的軍情與軍力的優勢若能主動提供予歐洲或美國,並換得若干籌碼,正符合其「融入歐洲」之戰略。畢竟其仍深受中共崛起之威脅。又有扣帽子效應,對內打擊異己。打擊恐怖份子對民主未健全的國家可以變成執政者或獨裁者打擊異己的工具,可以對異己亂扣「恐怖份子」的帽子,如菲律賓、印尼、中共。



2.此事件對未來美國政治外交與全球戰略將有何震撼影響?

  美國之全球戰略必有革命性的反思與調整。孤立主義與國際主義的爭辯將再度成為焦點。目前仍充滿不確定性,關鍵在於此戰役之長短及俄羅斯的態度。美國國務卿鮑爾斡旋南亞各國支持,採取了圓滿的外交手段,盡量滿足各國內政外交的平衡需求。未來美國長期戰略佈局,應可能在此「反恐聯盟」中,陳倉暗渡,趁機佈局南亞次大陸,果若然,中俄擔心「引狼入室」之擔憂,可能更是下一波關注焦點。



3.反恐聯盟,美國所面臨客觀現實與領導人本身的限制如何?

  外交手段,國際聯盟整合成敗都是在一定時空下的產物,事過境遷,各國利益方程式一旦變動,其外交態度自然變動,不能打沒把握的仗,應見好就收。必須設定好目標函數,不能無限擴大。故除非明顯證據顯示伊拉克涉案,否則伊拉克不應該被拉進來。美英西方世界應嚴密觀察,回教世界國家中之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與埃及等目前的政權,若掉入回教基本教義派手中對西方世界將更為不利。



4.有若干學者認為九一一事件後,讓美國國內藍軍所主張的「中國威脅論」暫時失去支撐點,美中關係變化為何?「中國威脅論」是否消失?

  事件前,中共打「聯俄制美」牌,對歐洲也常鼓吹不應由單一霸權主導。反對NMD,也與俄羅斯共同對美國唱反調,堅決支持ABMT。但大抵上江澤明還是不離鄧小平16字方針,以「韜光養晦」為基調。但是,事件後,美國為爭取最大支持基礎,對中國採取較柔軟身段,自在意料之中。暫時不提所謂「戰略競爭者」說,布江均有意營造友善氣氛,中國威脅論暫時沉澱,但並不因而消失。關鍵因素仍是俄羅斯,唯目前俄羅斯動向仍未定。按照美國長久以來的戰略是「有能力同時打兩場仗並且獲勝」。布希可能要計算「聯俄」或「聯中」?如果「聯俄」,所謂QDR所指第二戰場─東北亞─自將在未來浮現。當然俄羅斯能否扮演「關鍵第三者」的角色,還要視俄國內政治與美國所願給予的籌碼。的確,美國此次反恐聯盟的佈陣棋盤上,俄羅斯顯然比中共有賣點。而普丁如果在對內對外都盤算得精準的話,有可能由「聯中」走向「親美」。中共在此事件上對美國的獻殷勤或忠誠度是落後於其他國家的。其實,中共賣點也不多。



5.事件發生之過程能給台灣何種啟示?台灣未來戰略應如何在美日中台四角關係中重新定位,求取一定生存空間?

  作者樂觀預期,台灣仍有一定的夾縫生存空間。作者在此提出「石頭縫裡求生」的哲學,也就是如何發揮「關鍵的中間人」的探討。作者在本文指出英國與巴基斯坦、俄羅斯在「九一一事件」中角色扮演給我們的啟示。



6.所謂「關鍵的中間人」,請以「巴基斯坦」為例說明之?

  在東北亞,有個北韓,窮又鬧飢荒,卻最會耍流氓外交,利用其地緣可恫嚇四強換得極高籌碼。而「九一一事件」後,中亞最善於玩弄此道者,當推巴基斯坦莫屬。美國為打擊塔利班,戰術上也不得不與巴基斯坦這個魔鬼進行交易。鮑爾與穆夏拉的協商中,可看到巴基斯坦不斷「提高要價」的先兆。巴國左手默許反美示威,透過媒體報導,似乎巴國執政黨岌岌不保;但右手則向美國不斷升高價碼。



7.所謂「關鍵的中間人」,請以英國為例說明。

  事件後,布萊爾突然為他自己的角色扮演,頓悟出無限空間。他正深恐英國被崛起的歐洲邊緣化之際,對於是否加入歐元之全民投票案在政治上該如何操盤尚苦思未果之際,事件對布萊爾個人政治生命力的衝擊無寧是正面的。他似乎頓悟到孤立主義是不可行的,而英國可以積極扮演美國與歐洲的中間人角色,也可以扮演美國主導的基督文明與回教世界的橋樑溝通角色。簡而言之,布萊爾可扮演布希的士前卒。布萊爾展開其與中亞南亞的折衝樽柤,穿梭外交。例如美國與巴基斯坦的溝通管道,是布萊爾在與穆巴夏夫通電話一小時餘才打開的。其它與溫和回教派國家的溝通,或礙於反美情緒高漲,美國不便出面之處,布萊爾中間穿梭的角色,均表現的相當稱職。布萊爾對國內政治,尤其是對歐元全民公投案之定調與議程,事件後,其對其個人及執政黨能否發揮政治領導與整合資源方面,也增強不少信心與把握。布萊爾似乎體認到在美國與歐陸間,英國仍有一定寬廣的空間,可供其揮灑。至少他深信在全球化與恐怖份子猖獗之際,英國是不應採孤立主義。



 



8.這是文明衝突論嗎?西方脆弱的聯盟VS回教世界的聖戰聯盟?富與貧的對抗?其對中共未來可能面臨的貧富對抗範疇,產生何啟示?

  儘管布希與布萊爾一再聲明不是對回教世界的戰爭,但回教徒卻深信這是一場聖戰。換言之,回教世界認為這是「文明的衝突」,也是貧富的對抗。布希目前所號召的反恐怖國際聯盟其實是非常脆弱,中南亞各國基本上是站在自己國利益考量才選擇美國這邊站的,也大多希望能換得若干利益。一旦美國無法速戰速決,人道考量會升高,各國支持可能趨弱,轉而要求由多邊組織或國際公約來處理,而非由美國主導。而極端回教徒教派將累積受欺壓的憤恨,對親美溫和教派政權施加壓力,迫使對美支持的立場動搖。例如開戰後,沙烏地阿拉伯拒絕提供軍事基地與拒絕英首相布萊爾到訪,可揣知其所承受的國內反美壓力。回教國家,相較歐美,人民普遍相對貧窮,貧富懸殊,較容易心生不滿;回教相對富裕國家,如沙烏地與埃及,又因屬王室或威權體制,年青人效忠自己國家之理想難以發揮,也心生不滿,自易對聖戰心嚮往之。主因在於其恨意與疏離感。



9.此事件對美國經濟與全球化經濟之影響?又將如何影響軍事、外交、政治?

歐美人士總一廂期待中共有可能藉由經濟發展而達到自由且符合國際規範的國家,但中共貧富懸殊日益嚴重,未來將落入貧富對抗的範疇,回教國家的發展經驗給我們的啟示是:經濟鬆,政治緊是不夠的,這只會在政治和社會引起張力,有可能滋生恐怖份子之極端行為。



  評估九一一襲擊事件對經濟的影響仍要視此反恐怖戰役的本質、範疇及未來美國受創程度與行動自由因而受限的廣度深度而定。在經濟方面,截至目前為止,有關於各種機構對於美國與全球經濟受創與未來預測,都嚴重地過度樂觀。他們無法估算到美國人的及時行樂、歡愉天真、幽默、惡作劇、自負野心的習性與得以維持十年之久的史上最長經濟繁榮期之間的密切相關。就在網路泡沫化一年半前,美國還正信心滿滿,認為作為成長引擎的新經濟模式已拜別了古典經濟循環理論。泡沫化後,「九一一」事件前,儘管各種股票指數已大致下跌50%~70%,生性樂觀的美國私人消費還一直都是支撐其經濟低度成長或軟著陸等各界樂觀預期的最重要因素。



9.此事件對美國經濟與全球化經濟之影響?又將如何影響軍事、外交、政治?

  「九一一」事件後,一旦人們落入不安惶恐,喪失奢侈娛樂幽默的趣味,原來自由開放的全球化網路思維範型將重新檢討,其對經濟成長影響是屬於「外在變數」的變動了。而經濟預測模型通常假設這些「參數」(parameters)是不變的。美國軍事反擊將耗時多少?是速戰速決?或拖久變成第二個越戰?前蘇聯殷鑑不遠。其實,此戰役軍事並非主角,關鍵在於外交。老布希贏得波灣戰戰役,獲聲望高,但美國生了抑制消費的「節約」行動,經濟連續三季負成長。老布希贏了戰爭,輸了總統連任。若經濟長期不景氣,美國國內人道主義、人權份子等有可能帶動反戰之新一波媒體宣傳,使布希聲望跌至谷底。



對全球化與新經濟網際網路之衝擊,必然有相當的負面影響。雖然全球化腳步不致就此停止,然而勢必減緩。自由、安全、外放型的思維將有一番再檢討,經濟無國界,人與錢的自由流動等均受到再反省。



10.事件後,中共民間初步反應為何?就此事件對中共長期戰略佈局利弊影響如何?

  中國民眾與知識份子的初步反應大抵上可以「幸災樂禍,罪有應得」來形容。但是江澤民為求在十六大前夕穩定過渡,自然希望獲得美中關係的重新建構與穩定開展的政績加分,布希熱線上堅定如約到訪APEC之承諾,均為江澤民「大國外交」之光環更為其權勢威望加分。中共希望巴基斯坦在此事件中能全身而退,因為巴基斯坦一向與中共屬核武器友盟之一方,中共更大的隱憂是如果美國決定與蘇俄靠近,那麼「聯俄制美」失去著力點。中共的「後院」也有了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