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台灣經濟成長與實質匯率之長期關係檢定 

編號: EP0209

作者: 彭素玲

價格: 已絕版

出版日期: 2004.04

圖片檔

摘要:

台灣近五十年來之經濟發展經驗向為世人稱道,由早期需由美援挹注,到進口替代,出口擴張,經濟起飛,工業化等階段,經濟成長表現有目共睹。雖然台灣外匯市場自1978年7月起即由固定匯率改為機動管理匯率,但新台幣匯價並無太大變化,直至1987年台灣放寬外匯資本帳管制,新台幣之名目匯價,才有較明顯變化(以台幣對美元匯率為主)。 在經濟發展政策中,有關出口擴張、進口替代等政策,確實使台灣有關外貿部門迅速擴張與成長,使得有關名目匯率之發展情勢似乎確如Balassa-Samuelson假說所推演,有升值的趨勢與壓力。

Balassa-Samuelson假說主要在說明隨著經濟快速成長,實質匯價可能面臨升值壓力,即匯價升值可能為經濟成長之果。惟當一經濟體系由封閉走向開放時,由於進口障礙的消除,惟恐造成大幅入超,政府多先 引導匯價走貶,增進其出口競爭力,以提振出口。若一經濟體系在經濟發展初期,有大量的過餘勞動力,由原先的農業部門釋放至工業(代表 貿易財產業)或服務業(代表非貿易財部門),由於勞動力大量供給, 抵銷生產力提升後之工資上揚壓力,故而不致產生兩部門生產力相對價格比率大幅變動的情況,即對該經濟體系可能無實質匯率升值的壓力。

為明瞭台灣經濟成長與匯價間的長期關係,在此使用Pesaran, Shin and Smith (2001)之邊界檢定方法(bound test approach),以無限制誤差修正模型(unrestricted error correction model; UECM),以檢驗台灣經濟成長與實質匯率之長期關係,並比較分析在台灣不同經濟發展階 段是否出現不同的實證結果。究竟是經濟成長的累積促成台幣升值?抑或長期低估的台幣匯價促成台灣的經濟成長?有關經濟成長與實質匯率之間的關聯,能否以經濟實證方法得到驗證?經濟成長與實質匯率間確實存在有長期的均衡關係?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是否出現不同的實證結果?

邊界檢定法之主要優點,在於對實證工作所用之變數的整合階次, 並無限制。所有變數可為零階數列,一階數列,甚至呈現混合狀況,其皆適用。可解決諸多實證工作中,有關數列整合級數的問題。此外其另一優點為可適用於小樣本之估計。

根據實證結果發現Balassa-Samuelson效果,在台灣經濟發展之不同階段(期間),確有不同的檢定結果。其中經濟成長對匯率之影響,隨著台灣經濟之日益開放,以及與世界經濟之接軌日趨緊密,尤其在1978 年後較此之前呈現顯著變化。至於實質匯率對經濟成長之影響,在不同型式之實證模型呈現不同推論,若以台灣與美國兩國相對之每人平均 GDP代表經濟成長變數,結果顯示,僅在1987年後呈現顯著。但若以兩國相對每人平均GDP之成長率代表經濟成長,則檢定效果顯示自1963年 以來,實質匯率對經濟成長即有明顯影響,實質匯率確實對台灣經濟成長表現有顯著影響力。

由於匯率與經濟成長間的交互作用,並不直接;且不如出口或投資等變數,直接為GDP之組成份子。由於匯率的決定因素複雜,除制度面因素外,本質上為相對價格概念,故難以單一經濟體系加以預測。不過隨著台灣經濟與世界景氣起落之日趨緊密,台灣匯價與經濟成長之互動關係,將日趨緊密連結的趨勢,不但經濟成長表現深受實質匯價之升貶所左右,國內實質匯價的高低,也將因國內經濟表現的榮枯,直接反應於國際匯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