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比較利益階段論之實證與應用 

編號: EP0081

作者: 周濟、賴萬財

價格: 已絕版

出版日期: 1986.01

圖片檔

摘要:

傳統的比較利益理論,是以靜態的分析方法來討論各國貿易型態與其因素秉賦的關係。因此無法解釋比較利益隨著時間或經濟發展所發生的變化,也無法用來預測將來出口有比較優勢的產業。 Balassa 用階段性變動的概念(A Stage Approach to Comparative Advantage),來推測各國出口比較利益的階段,並建議以此方法來預測各國未來有比較優勢的出口產業。

該階段分析法是由二次迴歸的估計過程 (two-Stage procedure)所組成。首先就每一個國家,以其製造業各產業的相對出口績效指數對各產業的產業特質迴歸,而每一國家迴歸所得的估計係數,視為各國出口比較利益的指標,若其值為負,代表該國出口比較有利的產業是勞力密集產業;其值為正且大時,表示該國出口比較有利的產業為資本密集產業。第二步再把各國的迴歸係數估計值對代表各國因素秉賦的國家特質做迴歸。如此經由二次迴歸過程,可把商品空間(Commodity space) 所獲得的結果轉換成國家空間(Country space)。由此結果,吾人可檢定黑克赫──歐林( Heckscher-Ohlin ) 的證據,亦即「各國比較利益型態的差異,是由於各國因素秉賦的不同所致」,進而指出一國的貿易型態將隨著該項因素秉賦的改變而有所改變。

  本文即利用此種分析法,以臺灣1976年及1981年的產業特質資料,從事實證研究,並應用其結果來預測臺灣未來出口有利的產業。由第一階段的實證分析,我們發現︰

依臺灣的產業特質來解釋世界各國製造業的出口型態時,以存量衡量法所得的結果較顯著,此與 Balassa 以美國產業特質為基礎的研究結果不同,但與Chungsoo Kim以韓國產量特質的研究結果卻一致。

人力資本密集度在解釋世界製造業之貿易型態時較物質資本密集度具有解釋能力,且較一致。此結果與 Balassa和Chungsoo Kim的結論相同,顯示國際間物質資本較人力資本具有流動性。

另外,第二階段的實證結果,不但支持了H─O的論點,同時也指出隨著國際間資本秉賦與人力資本秉賦的增加,促使國際間的比較利益型態,偏向於資本密集型態。

本文並比較階段分析法與單一估計法對臺灣未來產業應發展的方向的預測,發現階段分析法具有較高且一致的預測能力。依本文的階段分析法的實證結果,假定臺灣維持目前的因素秉賦成長率,吾人可知預測在未來的五年,臺灣的出口型態將與1981年的愛爾蘭相似,而未來十五年後,臺灣的出口型態將可與1981年的美國出口貿易型態相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