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經濟改革後中共生產資金之運用與籌集變化之分析 

編號: EP0116

作者: 陳金龍

價格: 已絕版

出版日期: 1988.05

圖片檔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中共生產資金運用與籌集的制度結構和變化分析。在生產資金運用面,主要陳述農、工、商各類生產資金的循環週期特性,並依時間序列資料推估各項生產資金與總產值間的關係。估算結果,如要完成1990年預計的生產總值目標:農業方面,固定生產資金需增至3,018億元人民幣,為1984年的1.6倍,生產費用需增至1,328億元,為1980年的3.3倍;工業方面,工業固定生產資金淨值需增至 7,371億元,約為1984年的 1.78 倍左右,而工業定額流動資金需增至3,685億,為1982年的2.24倍;商業方面,固定資金淨值需增至1,076億,而定額流動資金需增至5,598億元。 

而有關生產資金來源與籌集方面的討論,其牽涉的範圍則較廣,因為隨經濟改革的進行,整個資金分派管道起了結構性的變化,往昔以財政渠道為主的體制,逐漸變為財政與銀行並重的型態。就全民所有制資金結構言,經改前,基建投資及企業定額流動資金靠財政預算撥付,而經改後,基建投資成為預算內與預算外並重的局勢,而流動資金全部歸銀行統一處理。 

1984年後,企業資金來源面又增添了一項管道,即企業股份化的發展。是項入股集資構想的提出,主要是為了調和全民所有制企業中總體利益與個體利益的衝突,並期望能經由此一途徑,解決濫發獎金,搞消費膨脹,忽視資本累積所生的弊病。 

入股集資活動的提出,對經濟社會帶來二種意義︰一則為個人及企業手中之留置資金找出路;二則借助個人財產權的部分開放,以及由此產生積累個人財產的動機誘因,以帶動城巿經濟改革的進一層發展。 

就中共生產資金的運用與來源諸項分析,中共如想要順利達成七五計劃農、工、商各項總產值生產目標,一定要充分有效地掌握各項生產資金來源,以支應生產資金運用量的需要,在這方面,其努力的目標有三︰ 

(一)就中共目前經濟發展階段及生活水準看,其帶動經濟成長的核心,應當是不斷地促進其生產能力的提昇,而絕不是經濟已處於成熟階段,必須靠刺激需求來帶動經濟成長,所以如何有效地將社會閒散呆藏的儲蓄資金轉化成有效的生產資金,是中共當前的重點工作。換言之,充分運用隨經濟成長而增加的儲蓄資金,以支應生產資金運用量的需要,是一個必要努力的方向。 

(二)協助企業促使其資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以節省其資金的佔用量是另一個努力的方向。在這方面成交若何,端看銀行體系資金的貸放效率是否良好?企業對產品市場供需訊息的取得是否充分而靈敏?企業內部生產、分配管理體制是否健全? 

(三)以上二項措施,尚不足以滿足其資金需求,則可考慮借用外資,以促進內部經濟的成長,但必需考量自身的負擔能力及重點行業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