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名家觀點》兩岸經貿對抗 不利長期發展

  大陸日前宣布將對台灣禁止由中國大陸進口2,455項農工產品,展開貿易壁壘調查,為近年來已經震盪不已的兩岸經貿關係,再添變數。

  台灣對中國大陸產品輸入的管制措施已久,即使大陸及台灣分別自2001年及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台灣仍依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許可辦法》,基於國家安全,以及避免對國內產業造成重大影響,管制多項中國大陸產品進口。

  雖然長期以來,台灣增加對中國大陸開放程度,目前已開放超過9,800項大陸產品進口;不過仍禁止約五分之一之產品,超過2,400項中國大陸產品進口。除了涵蓋多項農產品外,工業產品主要集中在紡織、鋼鐵、化學品、車輛等,形成「對大陸持續設限,但對其他國家開放」的獨特情況。

  中國大陸對台灣此措施一直表示不滿,但並未透過WTO爭端解決機制控告台灣。主要是因為大陸認為兩岸之間經貿問題是屬於「國內問題」,不需經由國際經貿組織的「國際管道」來解決。

  然而在過去兩岸官方的互動平台上,例如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談判中,大陸主張台灣應先回歸「正常化」,廢除這些片面措施,再進一步實現ECFA 雙邊的「自由化」。

  台灣並不接受陸方「先正常化再自由化」的模式,不過最終還是達成ECFA下的「早期收穫計畫」。雙方分別提供產品零關稅清單,其中大陸提供台灣539項產品免關稅,台灣則對大陸268項產品免關稅,但台灣仍維持對禁止中國大陸多項產品進口的「雙軌制」。

  中國大陸內部對此措施並非沒有雜音,主張應積極解決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歧視性」待遇。台灣則認為已經簡化行政手續、放寬審查條件,持續縮小禁止大陸進口範圍;但基於經濟自主及國家安全,仍有必要維持對大陸產品進口禁令。

  近年隨著兩岸關係緊張,中國大陸擴大對台灣的貿易限制。例如基於維護國民健康及食品安全理由,禁止台灣多項農產品進口;另外也會以符合進口程序規定為理由,增加對台灣產品的約束。

  雖然每次大陸的理由冠冕堂皇,但台灣則認為對岸是將經貿問題政治化,調查過程也不透明,執行更欠完整。而且即使台灣有進行改善調整,但大陸並未放寬,仍維持原有貿易限制,更顯見政治操作之因素,雙方形成各說各話的結果。

  雖然根據中國大陸《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下之規定,將組成一小組進行調查,必要時進行諮商。若被調查國承諾調整措施,將中止調查。反之中方將採取雙邊磋商;或啟動WTO下的多邊爭端解決機制;或採取其他適當措施。

  但預估中國大陸不會依照此流程,也不會走WTO程序;在兩岸官方管道中斷下,更不會與台灣諮商。大陸可能會逕行公布結果,認定台灣措施對中國大陸產業造成負面影響,不排除可能進一步擴大對台灣的進口限制措施。

  面對未來大陸高度不確定經貿限制措施下,兩岸風險再次上升,雙方不信任感也攀升。在未來兩岸經貿對抗強度持續增加下,不但是一雙輸的結果,也不利兩岸經貿關係長期的發展。

作者: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
資料來源:2023-04-14/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