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名人TALKS》因應供應鏈重組 掌握原產地脈動

 

  近年來美中貿易戰、新冠肺炎,以及俄烏戰爭下,改變產業分工模式,並帶動供應鏈重組。全球供應鏈已由過去效率優先的「成本導向」,轉變為信賴優先的「安全導向」。如何聚集可靠企業,打造韌性供應鏈以降低風險,成為各國產業政策重要的一環。

  在此趨勢下,除了要慎選協力伙伴,並在可信賴地區生產外,也必須確保原材料穩定來源。例如為了「去中排俄」,美國與歐盟最近針對重點產業所需礦物原料,成立「關鍵礦物聯盟」,以降低對中國及俄羅斯的依賴,未來並將邀集更多國家加入。美國及歐盟甚至認為鋰及稀土等關鍵物質的重要性,將超過石油及天然氣。另外,在推動淨零排放過程中,也利用區塊鏈追蹤每一生產環節原材料成分來源,以建立產品完整履歷。

  其次,各國為了打造本土供應鏈,競相推出補貼優惠措施。例如美國通膨削減法中,生產電動車的電池零件及礦物原料,必須有一定比例來自美國或美國盟國,而且電動車必須在美國生產,才能被視為美國製造,符合補貼優惠條件。

  基於此,為因應不同目的而必須掌握產品及原材料來源地及成分,凸顯原產地議題重要性。認定原產地的目的是確定貨品的「國籍」;就好比人出國需要護照證明國籍,貨品在全球流動中也不例外。

  原產地規定具有多層作用,例如為了要制裁俄羅斯,不少國家禁止與俄羅斯貿易;但為了防止俄羅斯產品經由其他地區變更產地迂迴輸入,必須有效執行原產地規定。

  其次,在全球貿易保護升溫下,各國也加強查核迂迴出口。以美中貿易為例,由於多數中國產品輸美必須加徵額外關稅,所以中國產品經由第三地迂迴出口到美國,以「洗產地」方式逃避關稅時有所聞,美國也訂有嚴格規定以杜絕此行為。

  台灣、中國及美國三角貿易關係存在已久,台灣企業通常在兩岸分工製造;所以必須了解美國原產地規範,並適度調整分工模式,爭取輸美產品被認定為台灣製造而非中國製造,才能免除額外關稅。

  另外,近來各國對於被課徵反傾銷稅的外國產品,經由第三地迂迴輸入的行為,也擴大查核力道。例如美國曾多次認定被美國課徵反傾銷稅的中國大陸產品,經由東亞國家迂迴出口到美國。美國主要論點是中國產品只是轉運到東亞,並未在東亞進行深層加工,所以仍認定中國製造,維持課徵反傾銷稅。

  綜合而言,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以及貿易措施更多樣化下,未來全球生產分工更細密、過程更多元,脫鉤分流更明顯下,各國原產地規定會趨於複雜;對於居於供應鏈重要環節的台灣,應有系統掌握其脈動,才能鞏固在供應鏈中的地位。

 

作者: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
資料來源:2023-03-30 00:45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