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名家觀點》補貼競賽時代的來臨

  美國在今年8月通過通膨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IRA),主要是透過租稅抵減及直接補貼,協助推動能源政策及因應氣候變遷;但此法案爭議性高,引起各國質疑。

  IRA顧名思義,為降低國內通貨膨脹,但是在本質卻是在補貼。例如為鼓勵電動車發展,針對消費者新購電動車,提供最高7,500美元稅額減免。但是車輛電池零件及關鍵礦物原料必須一定比率在美國或北美的加拿大或墨西哥,進行提煉、製造或組裝。另外也規定若採用有疑慮外國企業(主要針對中國大陸)提煉或是生產的材料,就不符合租稅優惠資格。

  美國這項措施具有多重目的,提供租稅減免,可以減輕因物價上漲造成實質所得縮水問題。產品重要製程或原料,必須要在美國,或是在美墨加貿易協定(USMCA)的區域內進行,不但可以刺激美國電動車需求,也有助於吸引外人投資,具有招商功能。另外提高「美國含量」比率,可以增加在地零件,例如電池的自製能力,並落實美墨加貿易協定;而將有疑慮中國大陸企業參與的產品排除,也有助於維持經濟安全,打造美國本土供應鏈。

  電動車算是下世代新興產業,美國此具有排外色彩的政策,顯示對建立「美系」電動車供應鏈的企圖心。但是此法案獨厚在美國或是在北美區域生產或組裝的車輛,簡單來說,就是鼓勵愛用國貨,明顯是對進口車輛的歧視,直接抵觸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引起各國反彈,要求美國改善。

  例如南韓與歐盟為此與美國協商未成,最近準備在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對美國提告,紛爭有擴大的趨勢。不過未來即使勝訴,也是曠日費時,且緩不濟急,因為目前已經發生外國車輛在美國銷售量下滑情形。

  面對各國反制,美國目前仍在繼續推動。美國過去一直指責各國濫用補貼措施,中國大陸則是被點名最多次國家。美國認為中國由中央及地方補貼無所不在,處處壓抑外國企業。美國對中國大陸展開貿易戰,反制中國補貼措施為重要原因。

  美國也曾聯合歐盟及日本,討論共同建立全球補貼規範,以杜絕補貼亂象。但目前美國似乎反其道而行,過去對中國大陸指責重點,反而變成各國對美國的質疑。

  美國一向奉行自由市場經濟原則,不干預產業,但在美中貿易戰下,美國除了強化貿易保護機制外,開始制定多元產業政策。特別是美國為確保高科技產業優勢,建立韌性供應鏈,也擴大對國內關鍵項目,各樣措施更是不勝枚舉,但並非完全與WTO規範相容。

  事實上,在美國的帶動下,全球已經展開補貼競賽,其中以半導體最為普遍。為了要確保半導體的競爭爭力,各國政策推陳出新,除了大手筆補助國內產業研發及生產外,也提供各式誘因,對外國重要企業招商。

  而此次美國削減通膨法,擴及半導體以外產業,預計投入金額超過4,000億美元,對全球經貿秩序影響重大。歐盟甚至呼籲美國,若仍執意推動,各國會群起效尤,全球將進入補貼競賽,在各國競相投入資源下,不但沒有贏家,也將再度侵蝕WTO的功能。

  台灣無法如大國投入巨額補貼,但面對劇變的國際環境,除了關注對相關產業影響外;也需注意美國與各國的貿易紛爭,有可能成為另一波貿易戰的引爆點。

作者: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
資料來源:2022-12-08/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