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溫麗琪:《名家觀點》台灣淨零挑戰 現在才開始

  第27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日前落幕,在這場峰會中達成的協議或行動,是各國政府及企業在訂定轉型策略時的重要參考。今年的峰會成果不多,所幸最後一天24小時馬拉松式的開會,氣候「損失與損害」專款議題獲得通過,對極端氣候引發事件,未來終於有了救治基金的來源。

  除此之外,峰會中還有許多值得大家關切的重要議題,包括:

  一、九年內全球平均升溫可能超過1.5℃。根據全球碳計畫研究團隊在COP27峰會上所發表的《2022年全球碳預算》報告,2022年全球排放量估計為406億噸二氧化碳,高於2021年的402億噸,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沒有減少,且可能尚未達到碳排高峰。報告更預估,若依據今年全球排放量,九年內有一半的機率全球平均升溫會超過1.5℃,人類距離升溫不超過1.5℃的目標逐漸遙不可及。

  二、國際貨幣組織呼籲提高碳價到75美元。碳定價已成為國際重要的減碳政策之一,然而「碳價」作為企業轉型的主要誘因,其價格能否確實推動企業減碳,成為了決定碳定價政策成敗的關鍵。國際貨幣組織總裁便呼籲若要達到2030年減碳目標(排放量較2019年減少25%至50%),屆時全球平均碳價至少要達到每噸75美元(約新台幣2,300元),而目前僅有歐洲等少數國家有到達此一水準,甚至許多國家仍未設定碳定價政策。

  此外,在COP27上,非洲國家提出非洲碳交易市場倡議(ACMI),目標將2030年非洲碳權產量提高14倍,預計每年生產近3億噸碳權;美國也提出了「能源轉型加速器(Energy Transition Accelerator)」的碳權新機制,希望藉此動員公共及私人資本,協助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轉而推動再生能源發展。

  三、先行者聯盟發出120億美元綠色採購。「先行者聯盟」(FMC)由蘋果、微軟、亞馬遜等總市值達8兆美元的65間國際大廠所組成,其目的在於透過採購力量,協助八大難以減排的領域進行脫碳,包含:鋁、鋼鐵、航空、海運、貨運、二氧化碳移除技術、水泥和混凝土及化學品。

  四、漂綠零容忍 聯合國提出首份反漂綠報告。企業或金融機構「漂綠」事件不斷上演,聯合國「反漂綠高階專業小組」在COP27期間公布首份「反漂綠」報告,指出雖然淨零承諾已涵蓋全球超過90%經濟產出及80%排放量,但這些氣候承諾中有太多是空洞的口號和炒作,破壞全球氣候行動。對此,聯合國提出五大步驟,包含:宣布有目標的淨零承諾、制定計畫、增加透明度和問責制、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並推廣可再生能源,及使用自願性碳權,以確保環境承諾的真實性。

  五、2030量化目標及市場誘因機制將決定台灣的經濟競爭力。從上述COP27期間討論的議題可得知,明確減碳目標、碳定價、綠色金融、防止漂綠等政策逐漸受到各國重視。而我國同樣也有碳排放量增加的情形,也看不到2030年關鍵時刻點的減碳量化目標,在氣候議題是明顯後段班表現。而目前台灣的碳定價,也就是2023即將開啟的碳費制度,討論中的價格更是和IMF所建議的數值差異甚大。

  台灣雖非聯合國一員,但是身為全球供應鏈重要的一環,若無法及時跟進國際腳步,制定與國際接軌之氣候政策,未來在「先行者聯盟」影響下,更恐傷及我國企業經濟競爭力。雖然COP27已經落幕,但台灣的淨零挑戰正要開始,量化目標以及明確的市場誘因機制將是決勝的重點。

作者:中經院研究員兼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
資料來源:2022-11-29/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