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顏慧欣:《觀念平台》拜習會後,美自由化2.0大局不變

  11月G20拜習會後,拜登總統表示不尋求與中國脫鉤,不妨礙中國 經濟發展與圍堵中國;習近平主席則說,從不尋求改變現有國際秩序 ,不干涉美國內政,無意挑戰及取代美國。美中過去劍拔弩張的緊張 關係似有降溫。然而美中經貿戰略競爭的大局不僅未變,美國啟動「 自由化2.0」的進程看來也是不歸路。

  二次大戰前,就是美國在內的主要國家相互鎖國導致全球性停滯。 以美國為例,當時「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樹立高關稅障礙以保護本 國產業,其他各國為了報復及自我保護也競相提高關稅,導致全球貿 易停滯形同鎖國,是1930年代世界大蕭條的關鍵,也是二次大戰的導 火線。鑒於此慘痛經驗,美國在戰後推動「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 T)及接續的「世貿組織」(WTO),建立自由貿易為基礎的體系,強 調「比較利益法則」(comparative advantage) ,透過關稅自由化 、最惠國的無歧視待遇,讓各國發揮所長,也奠定了七零年代工、外 包模式興起,形成全球供應鏈體系的基礎。此一階段可謂美國主導的 「自由化1.0」時代。

  惟自由化1.0政策實施至今的結果,已脫逸於美國當時的想像。例 如美國追求一個大量移除關稅與非關稅障礙的「平的世界」,結果今 日卻讓美國本土半導體製造之全球比重,從37%下降至12%;高效能 電池的材料製造和電池芯製造,美全球市占率小於10%;美國高度仰 賴進口的戰略及關鍵原物料種類,從1954年的21種增至當前的58種。 以上發展除使得美國經濟自主受到威脅外,自由貿易也讓中國勞力、 土地等成本的比較利益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再加上政府誘因及扶植、 中國政府有引領國際之企圖心,中國崛起成為美國全方位的戰略威脅 。時至今日,美中易位;習近平不斷表示要捍衛美國自由化1.0思維 下建立的多邊體制,而美國卻準備要揮別現況,邁往「自由化2.0」 時代。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於今年10月的公開演說,多次提出了「美國不滿 自由貿易現況」的立場。她指出自由化不應只有無止盡(unfettere d)開放、低價貨品、效率優化等面向,也要思考加劇供應鏈脆弱、 過度依賴、製造業空洞化及危害地球永續問題。因此戴琪指出,美國 將與貿易夥伴間展開「互補式貿易及產業政策」。

  拜登上任後公布過兩次「貿易政策議程」(Trade Policy Agenda ),但整體經貿政策的上位理念仍隱晦不明。如今戴琪指出「互補式 貿易政策」,總算是「打開天窗說亮話」。舉凡拜登政府的十大領域 供應鏈檢討與改革、擴大半導體等出口管制措施、推動晶片四方聯盟 、倡導供應鏈「委託友岸」(friend-shoring)生產、呼朋引伴嚴審 外資與境內企業的交易、與盟友研議「乾淨鋼鐵」等共同減碳規則、 聯合禁止來自強迫新疆勞動的貨品等作法,事實上都相當符合「互補 式貿易及產業政策」目標,與過去比較利益主導的自由化有鮮明差異 ,因此才稱為自由化2.0。

  美國對自由化2.0時代互補式貿易政策之形塑,自非臨時起意。20 17年歐巴馬政府的白宮科技顧問委員會,即曾發布《確保美國在半導 體的長期領先地位》政策文件,提出晶片聯盟之雛形。2018年川普政 府《中國經濟侵略行為如何威脅美國及全球之技術與智慧財產權》報 告,直指應防範中國科技侵害的領域與類型,再加上其他檢視中國作 為的貿易代表署(USTR)與美中經濟與安全審議委員會(USCC)等定 期報告,釐清了中國對美國國安、全球秩序威脅之風險等級,也評估 出那些國家對美國是安全的互補對象。換言之,這個經縝密風險評估 過程形成的戰略競爭及自由化2.0方向,已非拜習會或日後美中回復 制度性對話可改變的趨勢。

  近來美中地緣政治緊張升溫,台灣也受牽連,再加上美國力行高科 技產業脫鉤政策,因此出現美國是否也有「去台化」的擔憂。從「自 由化2.0互補式」經貿政策出發,很容易了解「去台化不符合美國自 由化2.0」的目的。以半導體為例,台灣是專業代工,七成以上客戶 是美國蘋果、高通、AMD,上下游供應鏈的互補關係很清楚,也意味 台灣與美國企業的利益具有一致性,而非相互競爭或牴觸關係。

  台美經貿互補性並非限於半導體。近五年來我國對美出口主要是電 子及電機設備和機械設備,後者在2021年更占台灣出口比重近3成, 成為最大出口類別,反映出美國對我國機械設備的需求顯著提升,應 是全球智慧製造及美國製造業回流所致。此外我對美國投資產業從服 務業轉為製造業為主,且電子零組件製造及基本金屬製造在過去五年 明顯增長,也是台美互補、相互需要的例證。總之美國想推動的自由 化2.0巨輪已啟動前進。新的時代台灣當然會繼續扮演重要角色,但 也需要調整思維,維持對其他夥伴的互補地位,強化自由化2.0需要 的安全、信賴及減排永續價值觀。

作者:顏慧欣■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6/名家評論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