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曹添旺:貿易戰下台商因應之道

  美中貿易大戰迄今已延燒1年多,雖然美國政府於今年3月正式公告無定期延長停戰期,但兩國在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的長期對抗態勢已然形成。做為三角貿易的其中一員,台灣無法置身事外。

  面對美中兩國政經風險不斷上升,台商在短期儘管可以透過分散出口地、移轉訂單等方式來降低衝擊,但在長期仍應採取遷廠、改變服務據點等積極的投資策略,才能將美中對抗情勢的影響降到最低。

  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台商該何去何從?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的調查指出,多數台商因為東協低廉的勞工及土地取得成本,打算前往設廠,這跟1987年台灣解嚴後台商前仆後繼前往中國沿岸設廠如出一轍。然而,東協的投資環境較中國複雜。除了語言問題外,東協多個國家在勞動市場效率、基礎建設等面向表現不佳,這會使台商在投資、營運的過程中產生很多額外成本。這些問題短期內還看不到當地政府的解決方案,成為投資決策的一大隱憂。

投資台灣較佳方案

  相較之下,投資台灣是一個較佳的方案。根據經濟部的統計,在中國從事投資、生產的台商多以資通訊等高科技製造業為主。與東協各國相比,台灣已擁有相對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及高科技人才,能夠為企業注入生產及研發的能量。
在去年瑞士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我國競爭力指數在全球排名第13位,特別是在創新能力及研發項目的評比中有優異的表現。回流的台商可以在台灣進行生產研發、加速產品創新,創造更高收益。  

  同時,台灣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策略,回流台商可受惠於產業政策,強化優勢。行政院自2016年開始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計劃,針對綠能科技、生技醫療及國防等產業擬訂相關策略,透過產業聚落、連接國內外人才等方式推動產業升級。其中,「智慧機械」計畫預計將物聯網、大數據、3D列印等智慧技術導入精密儀器,透過智慧化產線提供創新、品牌及客製化的產品服務。回流台商若能與智慧機械計畫合作,將能大幅提高產線生產效率及產品附加價值,加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除了台灣既有的產業發展優勢以及政府推動的相關政策外,國際科技大廠來台投資也是台商回流的利基因素之一。對台灣新創產業而言,去年最令人振奮的消息莫過於Google、微軟及IBM等國際企業來台投資。Google於去年3月啟動「Google智慧台灣計畫」,預計培育人工智慧及數位行銷方面的專業人才;微軟於同年1月在台灣設立AI研發中心,企圖推動台灣產業AI化。這些國際企業的設廠會使上、下游產業在地理上聚集在一起,企業之間會因為競爭或合作等積極互動帶動產業群聚的效果,強化彼此的生產效率。

削減成本錯失轉型

  全球經濟及政治情勢瞬息萬變,台商如果走上削減成本的回頭路,便會錯失轉型的契機,未來要回過頭進行產業升級恐怕只會更加困難。美國蘋果公司(Apple Inc.)現在之所以能有輝煌的成果,不是因為它在30年前採取降低生產成本的營運路線,而是因為它不斷創新產品,提升品牌價值。在這關鍵的時局,台商不妨選擇回台投資、持續創新,俾利維持企業優勢、創造更多可能性。

 

作者:曹添旺╱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東吳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李柏樂╱東吳大學經濟學系研究助理

資料來源:澄社評論 2019/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