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名家觀點》因應台美談判 落實早收計畫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為台灣對外經貿政策兩大主軸。在CPTPP 今年執委會落幕後,已申請加入的台灣要拿到談判入場券,至少還要等到明年;但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即將展開談判,對台灣至為重要。

 

對任何國家而言,與美國談判都是處於不對稱的弱勢。台灣原本積極爭取加入目前已有14國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可以與成員國合作,形成多國與美國談判,談判壓力較小。然而基於政治因素,IPEF台灣不得其門而入;美國另啟台美雙邊的21世紀貿易倡議,做為台灣與美國單獨談判的平台,對台灣挑戰更高,但台灣也有不少機會。

 

台灣與美國經貿談判歷史悠久,由早期為降低台美貿易失衡,在台美雙邊諮商下,台灣對美國片面開放市場;到台灣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除了開放市場外,在美國壓力下,大幅調高米酒的內地稅稅率,引發國內米酒荒,迄今仍令人印象深刻。另外之後台美也在不同場域下,有過不少談判交鋒。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與以往台美談判議題差異大。過去台美談判是以關稅減讓,並消除其他貿易障礙為主。而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雖未納入市場自由化,但內容廣泛;主要包括貿易便捷化、農業檢疫、標準與法規調和的傳統FTA議題。而數位貿易與環境變遷則是目前大多數經貿協定關注的重點。反貪汙、勞工以及中小企業,則為美國近年來強調的項目。另外,非市場經濟以及國營企業,對中國大陸有明顯針對性。這其中有些議題台灣是首次面對,所以由影響評估到談判策略,都應有不同思維。

 

由於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涵蓋議題廣泛,若要一次到位,可能曠日費時;所以台美雙方達成篩選出部分議題先行生效「早期收穫」共識,即採取階段性,逐步完成「堆積木」的方式。此與美國以往建構傳統FTA,必需所有議題包裹式一次談成截然不同。

 

然而早期收穫不應只侷限在雙方共識高,爭議小的領域,也應篩選可以創造更多效益的項目。例如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中,當時由於中國-東協FTA已經生效,所以台灣力爭必需由中國大陸高關稅,台灣出口值高,且受中國-東協FTA降稅影響大項目中,優先篩選列入早期收穫項目,才能降低衝擊並創造更多貿易利益。目前ECFA雖然已經生效十餘年,台灣仍在享受早期收穫紅利,可歸因於台灣當時的堅持。

 

未來台灣應先做好評估,就台美貿易倡議議題中對台灣效益較大的項目,例如數位貿易及環境變遷,先爭取納入早期收穫範圍。此兩議題近年來重要性大增,但是多邊機制例如WTO卻無力制定國際規範;各主要國家均在建立個別標準及規範下,來爭取主導權,但也因而引發不少爭議。

 

基於此,台灣應更為主動,將數位貿易中跨境平台的雙重課稅等相關問題,以及台美為達成2050淨零碳排相關政策上,爭取納入早收範圍,與美國建立更透明及相容規定,以強化台灣產業利基,並加速與國際接軌。

 

在台灣短期進入CPTPP談判階段困難度高下,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將是台灣自2002年加入WTO以來,面臨最大規模的談判;如何能使談判成功,對台灣具有指標性的意義。(作者是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