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淳:《名家觀點》台灣該盤點經濟安全了

  今年以來,從美中、台美、兩岸到全球經貿情勢,只能用詭譎多變來形容。未來動向有多重不確定性;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熟悉的經濟運作秩序,包含全球化、自由開放、公平競爭、無歧視待遇,開始被集團化、武器化、自主化推到後台。

  台灣是現狀的受益者,眼見舒適圈逐漸縮小當然會焦躁不安。不過台灣實力深厚足以面對變局;當務之急,反而是了解情勢、重建世界觀,接著加速在經濟效率及科技領先外,加入更多經濟安全及韌性的意識及布局。

  不過即便是經貿世界觀的重建,就有不少挑戰。例如說自由化及全球化的現有秩序完全崩解,好像也不是事實。因為即便美中多數的經貿互動,仍然是在自由化及全球化的架構下運行。例如從iPhone、筆電到體育用品,依舊是美商品牌、台灣代工、中國大陸製造的三角關係。特別是雖然半導體生產的美中脫鉤態勢已經成形,也把台、日、韓拉進圍堵行列,但是由台灣代工的美國高通、AMD及蘋果晶片,還是源源不斷地出口對岸(占台灣對陸出口四至五成),而南韓三星、海力士的記憶體,也不能沒有大陸市場。中國大陸作為全球最大買方,經濟力量持續增加,同時又對台、韓的半導體有極高的依賴度,面對美國圍堵不會坐以待斃,必然會善用力量,有所反應。

  這種一方面圍堵,一方面繼續提供脫圍工具的奇怪扭曲現象,反映出固然美國認定以自由化及全球化繼續做為跟中國互動的秩序,已經不符合其利益,但在改變的過渡階段,仍須面對甚至受限於當下的歷史結構。關鍵是,在美國戰略方向不變的前提下,未來將如何拆解歷史結構的限制以提高圍堵效率。另一方面,北京又會如何善用現有結構抵抗甚至化解圍堵,並且不斷壯大自己,將成為牽動夾在中間的台、韓經貿變革的關鍵因素。

  面對未來,台灣過去在美中之間左右逢源「一加一大於二」的紅利可能會迅速減少,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兩套產線、二個市場甚至二選一等不符合經濟效益的布局。歸納台灣面對的情勢,是美國一方面要靠局部的製造回流來提高自主性並壯大自己,他方面要降低中國大陸在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來改變利害關係;大陸也會採取一切反作用力來反制。這種惡化中的經濟情勢,還伴隨著美中在南海、台海等越發增加的軍事政治衝突下將不斷出現的經濟制裁;從投資及貿易金額來看,台灣都無疑是全球受影響最高的第三方。

  經濟安全及韌性注重面對天然及人為脅迫的恢復能力。盤點經濟安全有很多角度,但其中一個重點在於影響財務金額的大小。若以此為排序指標,則我國在中國大陸的鉅額投資,無疑是企業及政府都需要最先檢討的項目。具體而言,投資金額越高、投資流動性越低的領域,越容易在經濟、政治、法遵各方面被「擄獲」(captured),形成企業及國家層級的脆弱點。而貿易的脆弱度也可按類似標準盤點。集中度高、流動性低不等於有安全風險,更不等於脆弱,還需要檢視替代市場、替代供應來源、替代技術及替代基地的取得難易度等面向;簡言之,替代性越充分(但可能比較昂貴),風險就相對較低。

  不同產業、個別企業、政黨及政府對風險認知以及被擄獲代價的「體感」必然不同,但面對當前經貿情勢發展,可能都有必要啟動各自的評估程序;就算未來證明無用處,也比果真發生時措手不及來的有意義。

作者:中經院WTO與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李淳

資料來源:2022-08-25/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