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淳:裴洛西訪台/美中戰略競爭下,台海危機成新常態

  暌違25年,美眾院議長裴洛西一場訪台大戲,台灣再登「世界舞台」;有人看得冷汗直流,有人看得熱血沸騰。到底這場令台海危機升溫,令眾人血脈賁張的大戲,兩大主角美、中各自有何盤算?對台灣又有哪些關鍵影響?

  裴洛西來訪形成國內旋風,也出現外媒形容的台海危機。然而在美國啟動與中國的戰略性競爭後,這樣的旋風也好,危機也罷,未來將會成為新常態。裴洛西走後,要趕快捲起袖子規劃因應。

裴洛西訪台非意外,中國反應四大目的

  裴洛西來訪並非意外之事。早在今年4月就已經傳出這個規劃,只不過當時因為其確診而未成行。裴洛西有二個人設,一個是從政以來鮮明地作為人權、民主等普世價值的捍衛者;一個是在美中戰略對抗中,可以扮演黑臉角色的眾議院議長。訪問台灣既符合其人設,又可以替拜登總統創造出談判籌碼,當然要來。

  中國的反應也非意外,只不過因為裴洛西的身份而更加強烈。其目的至少有四。一,是控管未來美國甚至其他國家出現愈來愈多的「突破」。二,為安撫國內情緒。三,是作為武嚇台灣程度升級的藉口。第四,則是也替自己創造談判籌碼。

  這二個不意外,是因為美中進入戰略競爭關係後,大局主軸原本就是競爭對抗,而非合作合解。因此拜登全力勸退裴洛西取消來訪,或是中國威脅制裁未升級,才是意外。只不過北京的決策問題依舊,就是薩德事件制裁韓國不制裁美國,裴洛西來訪不衝撞美艦卻威脅台灣,效果及反效果的算盤打得並不精明,反映出其工具的局限性。

美中戰略競爭定調,一場大戲各創籌碼

  美中競爭對抗是大局,但雙方都有短期需求及長期目標;裴洛西訪台就算帶來些許的新變數,但對大局及各階段目標影響有限。

  對美國而言,短期目標有二,一是創造出有利於處理俄烏戰爭的條件,二是讓11月國會大選不要輸得太難看。中期目標則是調整全球經濟及供應鏈結構,提高競爭力,同時降低對中國的依賴。長期目標則是確保全球領導地位。

  對中國而言,短期目標是習大大不但在年底的二十大順利連任,更取得「核心領袖」的封號地位,以及維持經濟穩定不要動亂。中期目標是要打破美國的科技及經濟圍堵,長期目標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確保中國共產黨一黨專制千秋不變。

  對於美國的短期目標,特別是控管中國在解決俄烏戰爭中將扮演破壞還協助者的角色而言,可能才是美中近期密集對話的主題。

  從美國國安顧問蘇立文與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6月的無預警會面開始,7月第一週,美財長葉倫與中國副總理劉鶴視訊;第二週,國務卿布林肯與中國外長王毅五小時會談;到上週,拜習虛擬峰會,雖然雙方對外聲明各取所需,北京大談一中政策,美國說涵蓋氣候變遷、醫衛合作、俄烏戰爭及台灣問題。

台美關係進入新想像,台經濟面臨兩大挑戰

  但兩岸問題雙方立場(以及否認)清楚,也沒有出現重大轉折的跡象,感覺10分鐘就能談完,應該不是主軸。經濟問題的解方多在內政,美中相互問候即可。反而是俄烏戰爭如何落幕,不但牽動美、中、俄、歐複雜的四方利益及考量,而且各種情境(例如:中俄維持同盟但俄國撤軍,或中國保持中立任俄國衰敗),對各方都是正負面影響並存,也影響台灣問題的動向,恐怕才是真正的主導性議題。

  複雜的短期問題,美國有求於中,中國也有求於美。外界很難知道目前雙方提出的交換條件、距離取得平衡點的遠近,以及破局的備案。美裴洛西訪台這件插曲,雙方也都取得新籌碼:美國把未來台美關係帶入新的想像,中國將台海衝突態勢帶入新的力道,看來又可繼續「動態檢討」商討平衡點的下一步。

  目前觀察,對台灣經濟影響最大的挑戰,可分為二方面;美中對抗下北京不斷擴大的經濟制裁是其一,而美中的改造世界經濟秩序目標下的衝擊是其二。

挑戰一:北京將擴大經濟制裁,甚至終止ECFA

  這幾天中方不斷提出新的禁止進出口名單,方式跟澳洲、韓國甚至立陶宛一樣,就是表面上都有一個無關緊要也無從查證的理由。若以2020年澳洲被經濟制裁的範圍,高達其對中國出口金額13%作為指標(去年台灣出口值近2500億美元),目前對台灣的制裁恐怕只是前菜;在美中衝突、小國遭殃的模式下,未來北京大幅增加制裁清單、片面終止ECFA都不難想像。

  如同澳洲、南韓及立陶宛,台灣完全沒有為了避免經濟制裁而調整政治立場的空間,也不應該如此。則下一個問題是,政府、產業及社會要如何一起努力,以開拓市場、內需內銷及其他工具降低衝擊?

  甚至於是否有更積極的方式予以反制?簡單的說,台灣需要針對「假設明天中國市場消失」這個情境,加速進行經濟韌性及經濟安全的盤點,掌握及提出對策,因為「不會再發生」這個假設已經不成立。
挑戰二:美方調整供應鏈三支箭,將讓台商左右為難

  第二個挑戰,來自於美方調整供應鏈的三支箭,分別是關鍵產品生產回流,確保自主安全;本土研發製造能量升級,確保競爭力;以及推動管理式脫鉤(Managed de-coupling),透過貿易戰、出口管制、投資管制,及印太經濟架構等方式,降低對中國的依賴,阻止資源流向中國。

  其中第三支箭,無法避免的會觸及40年來盤根錯節的兩岸經貿結構的拆解。由於北京的中期目標,正是要打破美國的科技及經濟圍堵,因而對台商及所有外商而言,一邊要斷資源,一邊要吸資源的為難,將會是未來十年的最大風險。

  最近傳出美國有意推動的台美韓日四國半導體聯盟(CHIP-4),韓國產官界都露出猶豫為難的態度,就是最好的例子。

  台灣其實也有著類似的煩惱,台積電、電子五哥的投資及貿易不比韓國少,機械、石化業等利害關係一樣不低。因而每次台灣被制裁,都有工商大老出來喊萬萬不可。

  對此問題,既然台、日、韓處境類似,台灣應該來推動「台日韓供應鏈改造聯盟」,交流經驗以及腦力激盪。至於美中的長期目標,就交給歷史來驗證吧。

作者:中經院WTO與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李淳
資料來源:2022-08-03 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