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淳:《名家觀點》台灣加入WTO 20年的下一步

  20年前的2002年1月,台灣正式成為WTO會員,以「邁入新的里程碑」形容絕非八股,因為自此之後,我們在日內瓦設有代表團,派任常任代表,出席各項會議,提出爭端解決訴訟(以及被告)。加入之後,有將近一半的出口產品可以免交關稅,資通訊及半導體更是全部零關稅。此外,WTO是極少數台灣得以觀察、學習世界各國的運作、布局、結盟跟對抗的場合。雖然這幾年WTO逐漸失去世界舞台,但對台灣的經貿運作及跟世界接軌而言,意義依舊十分重大。

  WTO對台灣的貢獻不止於此。在申請加入的前十年,為了滿足各項規則義務以及各國的要求,台灣推動了到今天依然罕見的大規模經貿體制改革。從公賣制度廢除、電信金融市場自由化,到開放農產品進口、智慧財產權保護、產業補貼轉型及公營事業民營化,都是壓力巨大卻促使台灣經濟轉骨的重大改革,也成為台灣經濟持續成長的關鍵基礎。

  以今天的政經環境來看,當時能在十年內完成這些改革工程,更加令人讚嘆。  

  過去20年,我們也正好目睹了WTO從意氣風發走向困境的過程。在我國入會之際,WTO也正好啟動1995年成立以來第一個「杜哈回合」談判。2008年談判暫停,2015年放棄,現在「杜哈談判議題」已經成為歷史文件的一個名詞。也就是說,除了少數在近年加入的國家外,多數國家的關稅及服務業自由化承諾,竟然還「凍齡」停留在1995年。單從這點就可看出為何WTO逐漸失去關注的原因。

  上個月中旬,在停頓五年後,WTO終於順利召開第12屆部長會議。部長會議是WTO最高決策單位,就像公司的股東大會。雖然其間歷經疫情等變數,但從拖了五年才開(按規定應該每二年召開一次)的事實,可清楚地感受到股東們興趣缺缺的態度。本次部長會議確實有達成不少決議,包含暫時豁免發展中國家對新冠疫苗的專利保護義務(但仍須付費)、給予確保糧食安全的彈性空間以及禁止導致濫捕的漁業補貼等。然而這些成果都不是當前全球經貿挑戰的核心問題,因而WTO因為談出結果而覺得欣慰,但對挽回各國興趣效果卻有限。

  過去20年也是全球化出現劇烈變化的時期。20年前兩岸相隔二個月加入WTO,意味著美歐結束了六四天安門後的制裁,給予中國「永久最惠國待遇」,有意將改革開放的中國大陸與全球經濟連結。

  20年過後,不僅美中、歐中脫鉤加速,上個月北約及G7峰會,前者將中國大陸列為「系統性威脅」,後者則將共同致力於應對中國大陸「不透明和扭曲市場的干預」和「經濟脅迫」,減少對大陸的戰略依賴、提升供應鏈彈性,使得「西方民主經濟vs中俄專制經濟」二大陣營的競爭對抗局面已然確立。這個局面跟WTO的基本精神及追求目標很不相容,祕書長伊衛拉在閉幕會議中引述邱吉爾的名言,指出「成功沒有終點,失敗並非致命,重要的是有勇氣持續下去」,可謂問題意識清楚,然而要如何在這種新態勢中找到WTO的「新人設」,難度還是極高。

  受限於政治現實無法加入CPTPP等WTO以外的區域經濟整合活動,台灣的全球經貿發展,向來靠的是「實力九分、協定一分」的能耐,因而全球經貿集團化的變局反而出現對台灣有利的機會,關鍵是繼續維持實力,更需要與時俱進地瞭解風險並進行管控。

作者:中經院WTO與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李淳
資料來源:2022-07-05/經濟日報/A6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