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溫麗琪/鄭伊庭:《律經之聲》綠色供應鏈下,企業不得不知的挑戰和因應

  企業的壓力愈來愈大,各主要國家的綠色新政下,面對的壓力除了 貿易上的碳關稅,還有融資貸款的永續金融,另外,品牌大廠的綠色 採購要求更可能是訂單上致命的一擊。因此,全球企業已經清楚認知 ,碳中和承諾成為全球供應鏈外部衝擊與風險的主要來源。

  根據國際非營利組織CDP(前身為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碳 揭露計畫)報告顯示,企業在供應鏈的碳排放量遠高於企業本身營運 的排放量,平均為企業直接排放的11.4倍,此一現象在終端產品市場 尤為明顯,如:雀巢公司直接排放的碳足跡僅占整體排放量的5%, 但其供應鏈的排放量卻遠高於直接排放的10倍之多。可見企業進行減 碳之前,首先需透過碳盤查釐清自身各個範疇之排放現況,才能針對 排放熱點制定減碳策略,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世界經濟論壇(WEF)曾在《淨零挑戰:供應鏈機遇》(Net-Zero Challenge:The Supply Chain Opportunity)報告中指出,食品、 建築、時尚、快速消費品(FMCG)、電子產品、汽車、專業服務和貨 運等八大供應鏈之碳排放量,就占全球總排放量50%以上,意味著供 應鏈在減碳上具有極大潛力,也成為了各國對抗氣候變遷的重點項目 。

  愈來愈多的國際大廠開始要求供應鏈進行減碳,臺灣是以出口導向 為主的國家,更是國際供應鏈中的重要一份子,因此,綠色供應鏈將 對我國產業帶來巨大的影響與衝擊,企業除需要掌握此一趨勢外,更 應及早做出因應準備,以維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面對綠色供應 鏈的挑戰,企業必須要有的三種因應準備工作如下:

精確瞭解企業本身的環境表現

  企業應儘早透過第三方認證機構的盤查,釐清自身經濟活動在相關 指標上的表現,以及不同排放範疇之現況,據此擬訂出具體可行之減 碳策略。

  一般而言,企業在碳排放的計算範疇主要分為:範疇一(設施控制 操作活動所產生的碳排)、範疇二(使用從第三方購買的電力、蒸汽 、熱量和/或冷卻的碳排),以及範疇三(上游和下游供應鏈的碳排 )。

  過去由於範疇三的供應鏈排碳量在計算及減量上較為困難,因此, 企業在進行減碳策略擬定時,大多聚焦於自身範疇一及範疇二的碳排 ,而鮮少顧及到範疇三的碳排放量。然而,碳中和要求下,範疇三也 是企業該掌握的表現。

重視各種環境資訊揭露要求

  在永續趨勢下,企業必須進行明確的資訊揭露,才能使利害關係人 瞭解自身環境資訊,進而創造綠色經濟利益。現今已有多個國際組織 發布不同面向與功能之準則及框架供企業依循。目前台灣企業ESG相 關議題的資訊揭露主要透過「永續報告書」來呈現,並且規範食品工 業、化學工業、金融保險業、餐飲收入占營收達50%以上的企業,以 及資

  本額達50億元以上(預計2023年資本額門檻由50億元降至20億元 )的企業才具有申報永續報告書的義務。
 

  然而,來自供應鏈的資訊揭露要求並不會因企業規模而有差異,且 我國中小企業占比高達98.9%(共154萬8,835家),對我國經濟競爭 力影響甚巨,因此,未來如何協助中小企業完成資訊揭露,是政府與 企業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挑戰。

思考一次到位,減碳策略多管齊下

  企業在釐清自身經濟活動在相關指標上的環境表現後,便可針對排 碳熱點制訂減碳策略;在供應鏈減排方面,由於減碳成本高昂、缺乏 明確且可行的策略等原因,供應鏈的減碳並不容易,有鑒於此,世界 經濟論壇(WEF)在考量減碳成本、技術成熟度等因素,歸納出供應 鏈在減碳策略上可綜合採取的八大措施,可做為我國產業在未來因應 供應鏈轉型要求之參考選項。

  2030年將是國際經濟大洗牌的關鍵年,在全球綠色供應鏈的趨勢下 ,企業必須視經濟活動的環境表現為營運之一環,並且積極建置碳盤 查、資訊揭露、碳減量之相關能量,以提升企業在國際市場之經濟競 爭力。因此,臺灣的企業,你準備好了嗎?

作者:溫麗琪、鄭伊庭/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輔佐研究員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6/名家評論   2022/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