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淳:《名家觀點》台灣參與印太經濟架構的四途徑

  美國上周在日本正式以「印太經濟架構」(IPEF)啟動印太戰略的經濟篇。共有12國獲邀參加典禮,並未包含台灣。人家開趴我們看戲,失望難免。但未來實質參與的機會其實很多,要主動積極爭取。

  美國印太戰略經濟篇最好的起手勢,其實是重返CPTPP。但美國朝野都對自貿協定很感冒,認為是搶走美國工作的嫌犯,因而提出了IPEF這個替代方案。沒有自貿協定的市場開放誘因,又要創造經濟效果,是IPEF最大的挑戰。再者,美國「離去再重返」,印太經濟結構已然改變,特別是東協國家都力求避免陷入選邊的困擾,想跟中國保持關係。於是台灣未獲邀請,是美國控制變數下的考量。

  沒有出席開幕典禮,不等同於實際參與機會。這個觀察並非自我陶醉,而是從IPEF目的到東協印度各國的利益出發,台灣的加入有顯著的加分意義。

  以IPEF所包含的「供應鏈韌性」這個大主題為例。台灣沒有參加,IPEF的功能將會大打折扣。因為美國甚至歐盟日本推動供應鏈韌性多元,並非所有產業都納入,而是聚焦在所謂「關鍵產業」。所謂關鍵產業各國略有不同,不過半導體、資通訊及電子產品的關鍵地位,幾乎已有全球共識。台灣在這個關鍵部門的重要地位,已經獲得美國認證。過去二年白宮發布了兩份「關鍵供應鏈檢討」報告;去年的報告指出台灣在半導體代工供應鏈中,特別是邏輯晶片的代工領域,具有全球獨霸的地位。今年第二份報告,認定台灣在資通訊產品生產之「電子代工」業、印刷電路板(PCB)及路由器╱伺服器。同樣具有全球領導地位:電子十雄合計全球世界率超過85%,全球前十大PCB廠也有五家是台商。問題是,美國報告也指出電子代工跟PCB,都有「生產地聚集中國」的風險問題,要推動回流與強化供應鏈的多元化,也是IPEF選此主題的背景之一。

  過去幾年,台灣電子供應鏈早已開始移動。依據經濟部去年調查顯示,台商回台主要是現有產能的擴充,但新設投資部分,則是以東協(六成)及印度(二成)為主。在此情況下,美國期待調整電子供應鏈提高安全性,而台灣與東協、印度之間一方在尋找新投資地點及供應鏈夥伴,一方有意吸引投資及建立供應鏈,三方利益完全一致。換言之,台灣參加IPEF的供應鏈韌性議題,才能真正滿足互利互惠目的。反之,台灣未加入IPEF,至少在電子供應鏈領域就幾乎沒有太多的加值性可言。所以至少就部分IPEF議題而言,台灣會是受歡迎的夥伴。

  當然台灣不能天真的認為只要有實力就會收到邀請函,而是要順應印太地緣政經現實,創造出參加的條件。目前觀察,除了直接進入大會的上上策外,至少還有以下幾種方式可以努力。第一,利用深化台美經貿關係的機會,建立台美之間的「迷你IPEF」,先在雙邊掌握美國方向及發展,共商擴大方法。第二,由美國號召相對比較不忌諱北京的日、韓、澳及印度,跟台灣推動「六國小型IPEF」,探討完整IPEF議題。第三,針對供應鏈韌性這個東協及印度瞭解台灣重要性的主題,推動「IPEF+2(例如台灣及德國甚至歐盟)」會議。第四,積極爭取「IPEF-Business」,也就是由私部門企業為主角的IPEF會議,再由我國的世界級電子企業或研發法人直接參與。以上四種方式可併進亦可合併推動,更可能還有其他方案。

  總之,台灣弱點在地緣政治,強項在產業實力;善用優勢、迴避弱點,必能創造出更多的空間。

作者:中經院WTO與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 李淳
資料來源:2022-05-27/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