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名家觀點》台灣人均GDP超越南韓的展望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推估,台灣的人均GDP,今年有機會超越南韓。睽違18年後,台灣人均所得有機會再度超越南韓,真是可喜可賀,但究竟是什麼關鍵因素造成的?未來仍否延續此一領先氣勢?我們細細的解讀。

  一個國家的人均所得(per capita GDP)的定義,係由國家生產毛額(GDP)÷ 匯率 ÷ 人口數。在假設總人口不變的情況下,影響人均所得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匯率變化與GDP成長率。根據IHS Markit的估計,台灣近三年的GDP成長率均超越南韓。台灣2020、2021、2022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3.36%、6.45%、3.16%(預估值),同期,南韓的經濟成長率則分別為-0.75%、3.88%、3.06%(預估值)。在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及新冠肺炎衝擊下,台灣在調適及表現上,顯然優於南韓。在匯率方面,台灣在2021年間的匯率相對於美元升值了2.9%,反之,韓元相對美元則貶值9%,一來一往,將近12%的差距。在匯率、經濟成長率雙雙超越南韓之下,台灣的人均GDP也有機會一洗前恥、超越南韓。匯率、經濟成長率之所以超越,也代表近三年台灣的競爭力已超越南韓,因為經濟成長率、匯率的短期上升,如果缺乏基本面支撐,將迅速打回原形,但連續三年超越,代表台灣基本面的優越性。當然也有人認為匯率和熱錢的湧入有關,尤其是這兩三年來台灣股票市場的表現也優於南韓,這一點值得我們再後續觀察。

  我們回過頭來分析台灣、南韓競爭力消長的原因。在內在因素上,其一,新冠肺炎自2020年肆虐,台灣防疫得宜,雖然內需服務業受到若干衝擊,但製造出口幾乎沒受到影響,投資、出口都有雙位數的成長;其二,疫情的遠距工作、學習、醫療、娛樂,帶動3C產品、雲端、資安產品等的訂單熱絡,也間接拉動台灣電子資訊業、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其三,政府吸引台商回流及台商資金匯回大赦下,進而帶動相關投資、營建、技術人才及工業區土地需求,創造新一波經濟的榮景。

  在外在因素上,2018 年的美中貿易戰後,接踵而來的科技戰,帶動半導體的搶單、轉單效應,使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飛躍成長。另一方面,AI、5G、物聯網、電動汽車、元宇宙、數位貨幣等新科技的興起,需要更多的晶片,當然,也包括前述3C產品的蓬勃發展,促成了半導體需求的爆炸性成長。在南韓方面,近幾年中國大陸企業技術迎頭趕上,慢慢有取代南韓產品的趨勢,以手機為例,大陸品牌手機崛起,威脅到三星的地位。在傳統產業上,大陸的家電、汽車、造船、鋼鐵等產業,也威脅到南韓相關產業,因此,南韓對中國大陸出口已經很難像以往一樣大幅成長。

  雖然這三、四年來,台灣經濟表現超過南韓,但南韓大企業的品牌、韌性及政府的支持,仍有可能捲土重來、超越台灣。尤其是南韓在東協市場的布局,半導體、汽車、生技、文創上的企圖心與投資,更是令人矚目。反之,台灣太過依賴半導體、電子資訊業,尤其在電子資訊業下半年因解封及通膨抑制需求,略顯疲態,半導體的成熟製程也受到景氣需求下滑而有停滯之虞。因此,台灣欲持續成長力道並維持對南韓的優勢,除了做好防疫、維持經濟基本面,並避免基本面變化,引發資金外逃,衝擊匯率及經濟成長之外,加強科技對其他傳統產業、服務業的擴散效果,同時落實淨零碳排、數位轉型,才能從本質上提升競爭力,並持續超越南韓。

作者: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
資料來源:2022-05-16/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