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地緣政治下的抉擇

  俄烏戰爭似乎已經走向對峙,短期難以休戰的階段。美國及歐盟仍會持續制裁俄羅斯,甚至還會加碼。美國與中、俄對抗雖早已形成,但俄烏戰爭升高層次,促使美國加強建構東歐及東亞防線以圍堵俄羅斯及中國大陸,地緣政治下的衝突更加白熱化。不但個別國家需考量是否跟進;企業更是如履薄冰,思索如何避免被波及而遭池魚之殃。

  國家或許可以兩邊遊走,巧妙避開選邊站的問題。例如以色列及土耳其,雖然在聯合國的投票中支持烏克蘭,認定俄羅斯為侵略行為要求必需立即撤軍。但卻沒有加入歐美制裁俄羅斯的行列,反而積極居中斡旋,扮演調停者的角色。

  其次中國雖明顯支持俄羅斯,但也並非力挺到底。例如中國占最大股份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在中國不反對下,停止對俄羅斯的金融業務。美國強烈要求中國不得援助俄羅斯,中國也未置可否,顯示中國試圖在支持俄羅斯及不激怒美、歐之間取得平衡。

  然而企業的迴旋空間就相對較小,通常企業立場必需要更堅定,兩邊討好的結果可能兩邊都得罪。特別是藉由形象創造價值的品牌企業,因為直接面對消費者,如果「表錯態」,或是「慢表態」,甚至「不表態」;若一旦形成「如果企業不抵制,那就抵制企業」的氛圍,引起消費者同仇敵愾,會使企業很難招架。

  例如全球著名品牌優衣庫(Uniqlo),由於在俄烏開戰後,高層一句「衣服是必需品,俄國人也要生活」,不願意退出俄國市場而引起眾怒,最後也被迫改弦易轍,宣佈退出俄羅斯市場。

  根據美國耶魯大學的一份調查,在俄烏戰爭後,將全球主要跨國企業在俄羅斯的營運程度,由低到高共分為「完全撤出市場」、「暫停營運但未撤離」、「縮減營運規模」、「停止未來投資」,以及「繼續原有營運」等五類型。結果顯示歐美企業較積極抵制俄羅斯,營運程度普遍較低;反觀較多東方企業則為營運程度較高的類型,台灣有幾家企業還被歸類於「維持原有營運」,被批評對俄烏戰爭無感,引起很大質疑,迫使企業必需出面澄清,並加入抵制俄羅斯的行列。

  事實上,不少美、歐跨國企業在俄烏開戰之後,配合政府退出俄國市場,率先與俄羅斯劃清界限,反觀亞洲企業則較為猶豫。例如由於中國政府傾向支持俄羅斯,所以多數中國企業仍維持與俄羅斯往來,以免與政府立場分歧;但又要與俄羅斯保持距離,以避免引起美、歐消費者的不滿。一些台、日、韓企業也面臨抉擇,一方面顧慮抵制會失去俄羅斯市場,另一方面又擔心維持在俄國營運,可能觸怒其他消費者,如何取得平衡可說是煞費苦心。

  以往企業只要專注於本業經營,可以不碰政治;但是由美中貿易戰開始,美國推動與中國脫鈎,消除中國的技術威脅,並要求各國政府及企業跟進。俄烏戰爭下美、歐擴大制裁俄羅斯,不但要求各國支持,更要求企業斷絶與俄羅斯的市場連結。

  在地緣政治角力衝突擴大下,改變了全球貿易投資流向及產業結構,不但使得經營環境風險升高且複雜,企業更面臨選邊站的壓力。因應地緣政治風險,已成為跨國企業全球化佈局不可忽略的因素,而且其重要性更是與時俱增。

作者:劉大年/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資料來源:2022-04-20 05:22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