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兩岸新常態/大陸狂買台灣晶片後,我對大陸貿易依賴反下降?

細究兩岸貿易結構變化,兩年前就投入「兩岸產業鏈競合」的中經院第一所助理研究員王國臣發現,美中爆發貿易戰後,加速了兩岸資訊電子業「中間材」貿易,也就是產業內貿易的往來。

從兩岸貿易產品結構,可以看到這種變化,近年來,我對大陸出口與進口的項目,電子類都排名第一;看得更細一點,積體電路位居首位。

以筆電為例,過去台灣生產IC上游晶片後,出口到大陸完成封測和組裝就外銷,但美中貿易戰後,半成品會送回台灣完成封測再外銷,也因此,「兩岸貿易的中間材和最終材細項會不同,」王國臣說。

其中一個原因是台商回流,也帶動部分在資訊電子的中間材轉移回台生產,但「關係很複雜!」,有些項目根台灣根本已完全不生產,反而必須從大陸進口,王國臣說:「雖然比例不高,這時候大陸反而必須扮演提供關鍵原物料的重要角色!」

高長指出,30年前台灣並未開放大陸電子產業進口,許多台商到大陸投資,特別是傳產「去了就去了」,有些會向台灣採購中間材,但隨著兩岸產業和分工格局改變,資訊電子業的垂直分工越來越緊密,也會使產業內的貿易和合作更加融合。

大陸該囤都囤好了 我對大陸依存度恐降

王國臣預期,兩岸中間材貿易的比重會趨緩,因為美中貿易戰後,半導體庫存已多,未來可能出現產能過過剩的問題;而帶動資通訊產品需求高漲的疫情因素,不再那麼緊張;大陸出口成長下滑,也會導致市場出現飽和,台灣對大陸貿易市場的集中度將跟著下降。

去年全年台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占總體出口比重,已從前年的43.9%降為42.3%;今年1月更降至四成以下。相形之下,去年全年台灣對美國和東協國家的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也略有微升;今年1月比重增長為15.7%和17%。台灣似已出現一些貿易移轉的徵兆。

兩岸貿易發展前景還有一個至為緊要的因素,即上周五美國國務院發布,將在幾周內,也就是2月底前公布印太經濟架構協議細節;美國商會並點名應將台灣納入「數位12」的協議夥伴。

印太經濟架構指的是,美國總統拜登去年10月在東亞峰會表示,美國將與夥伴共同研議成立「印太經濟架構」,內容將涵蓋貿易推廣、數位經濟及科技標準、供應鏈韌性、減碳及潔淨能源、基礎建設、勞動標準等議題。

美國最在意的應屬半導體供應鏈整合,這與美國制衡中國大陸的國家經濟安全議題息息相關。李淳認為,由於台灣半導體做的是晶圓代工,主要還是由價值鏈端的主力美國決定,所以「關鍵在美國」,印太經濟架構協議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雖然中國向來擅於透過經濟力量威脅,達到政治目的,但這幾年環境改變了,許多國家會站出來對中國說「不」。例如歐盟去年1月推出《反經濟脅迫法》,美國則以連結盟邦的集體力量,面對中國脅迫。

    李淳說:「現在的環境比五年前更弔詭。」中國大陸設定半導體自給率要在2025年達到70%等諸多目標,也會遭遇更多困難。

那麼,印太經濟架構協議對兩岸貿易會有什麼影響?李淳預估,隨著全球供應鏈逐步淡出中國大陸,台灣會因為貿易投資關係改變,解決對大陸經濟依賴的問題,「這和喜不喜歡大陸沒有關係!」

他說,就像早年傳統產業去大陸投資,只因為大客戶的一句要求。所以說,兩岸貿易反映的不是兩岸政策,而是全球供應鏈結構轉變的結果。

李淳引用經濟部統計處的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台灣100元的資通訊產品,有近90元在大陸生產,到了2020年,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75元。

他說,未來美中尖端科技業分軌發展的趨勢明顯,兩套系統將加速分離,對美國而言,正是「有競爭威脅的就脫鉤;沒有威脅、對美國有利的,還要大陸降低開放門檻」。

當大陸少買台灣中間材 台灣該注意什麼

當晶片成為全球政治經濟博弈的關鍵,李淳認為,台灣要顧好自己的經濟安全,最該做兩件事:一是盤點台灣受威脅的程度和內涵;二是維持對他人的不可或缺性,確保不會被取代。

他進一步詮釋,對大陸市場,依賴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大陸不再需要我們;對美國而言,台灣的高科技產品也有可能落入美國反制大陸的範疇,這時候台灣也要大聲告訴美國:如果因為台灣小就要多承擔,導致利益受損,那麼美國也不可能好。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2022/02/16
記者:劉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