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陳中舜:離岸風電還要瘋嗎

  隨著日前「以核養綠」第16號公投案的通過,原訂於《電業法》裡的2025非核家園條款亦確定廢止,其後續效應正開始發酵中。除了核電延役與核廢料處理外,更受國內外矚目的,反而是年初才公布遴選結果的離岸風電計畫,接下來該何去何從。 

  該計畫所以受各界關注,主因是蔡政府原本希望透過極高額的躉購電價(5.84元/度電)與大容量的場域開發,作為招商來台投資並協助發展國內綠能產業的誘因。不可否認的,離岸風電確實也為台灣吸引到諸多國際廠商及投資人的目光,相關單位評估未來應有帶動國內超過上兆產值的潛力。只是這計畫的根本前提是基於非核家園政策下,未來7年內離岸風機必須大量裝設,才能及時彌補因核電除役後所遺留下來的部分電力缺口與減碳需求。只是如今原限制已不復存在,各方都在問:離岸風電是否還會繼續發展下去?

  毋庸置疑,基於能源自主與減碳需求,台灣沒有理由也不該拒絕離岸風電這選項,只是在無2025非核家園的緊箍咒下,我國其實有更充足的時間來做好準備。而最該思考的是:使用離岸風電就一定要綁國產化嗎?這即是近日躉購電價預告後,多方角力的焦點。


  一派專家認為,因我國廠商尚未有相關的成熟產品與技術,且各項制度未臻完善,若要外商承諾協助建立能量並擴大本地採購,必定會增加開發案的風險與成本,所以需透過政府高額的躉購電價以作為補償。另一派看法則是,既然我國並不具備發展離岸風電產業所需的人才、技術、資金及市場等優勢,就應該遵守國際貿易、專業分工的原則,致力於本業,才能發揮最有效率的生產與儲蓄國家資本。

  其實這兩種說法皆各有可取之處,甚至可共容共存,真正的關鍵在「時間」。根據歐洲離岸風電發展經驗,初期為了鼓勵開發,確實會給予廠商一個高額的躉購電價作為誘因,但是裝設容量小,藉此過程發現各種潛在問題、解決問題,以累積工程能量並完善制度。然後中、長期隨著不確定性的減少,場域逐步放大、價格開始走低。即使如此,因為價量組合以及風險可控,開發商仍能保有合理獲益,消費者亦無須承擔高昂電價,相關業者也能在市場競爭下找到可安身立命的所在。屆時,符合各國自身最適的離岸風電產業與商業模式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回顧我國離岸風電半年多來的紛紛擾擾,說穿了無非就是「躁進」。期望蔡政府之後真能硬起來,把握這次公投契機,讓離岸風機發展回到正途。至於在商言商的外商說了什麼,其實是不用那麼在意的。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 陳中舜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