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淳:《名家觀點》把關食安要靠科學手段

  萊豬公投過後,日本五縣食品開放,立即成為下個受注目的議題。萊豬及日本五縣食品禁令爭點幾乎一樣。首先二者都涉及食安問題,且能否進口,都經過公投的洗禮。再者,二案都捲入台灣重要盟友,最後是台灣的決定,對國際經貿的參與有直接影響。在日本五縣食品禁令已超過十年,有必要以本次萊豬公投展現的新模式及新民意,再次檢視存在的必要性。

  許多討論將萊豬公投結果以政黨對抗、票數多寡等政治角度解讀。但以我個人參與經驗,也有不少民眾在過程中對食安問題背後的科學證據、風險高低以及國際經貿運作方式有高度興趣。因此不投票的六成國人中,也包含了認為並無必須禁止才能防堵食安問題的判斷;國人絕對不是只有藍綠的思考能力。

  這種新民意的產生,跟公投的新模式息息相關。本次公投與2018年最大的差異,就是除了公辦說明會及政黨動員場外,增加了許多民間、公開的討論,網路討論爆量不說,幾家電視台還自辦了辯論,使得萊豬是否安全、對國際經貿規則運作及對台灣參與的影響等相互影響的複雜問題攤開在大家眼前,而不是以往只靠「核」食、「毒」豬這些極端簡化而且很有問題的口號,就要大家做決定。萊豬公投的經驗告訴我們,食安並非台灣不能跨越的禁忌,特別是安全風險的高低與極端管理手段(例如完全禁止進口)的成本之間的平衡,是可以討論的公共議題。

  對於日本五縣食品禁令,經貿規則的義務跟萊豬一樣,就是國際標準、科學證據、風險評估。面對的盟友反彈衝擊也一樣,就是不解決問題,日本對台灣加入CPTPP的支持可能就會停留在喊一聲「歡迎光臨」的階段。因此問題的本質,同樣必須回歸到底有無支持「全面禁止才能避免」這種極端管理手段的食安風險。

  日本禁令的爭議,在於十年過後,只要是來自福島周邊五縣的食品,我國依舊直接認定其輻射物質必然高於其他地區、必然高於我國比國際更嚴格的檢測標準,所以才稱為「核食」,所以才直接不加檢測就予以禁止。然而在全世界幾乎都已經解除限制的今天,各國早已累積大量邊境檢測數據可供參考,而CPTPP的義務,也要求管理手段必須以科學風險評估為基礎,且對因應突發事件的斷然措施,必須在六個月後開始第一次檢視科學基礎是否成立。在歷經20個「六個月」後,就算日本不要求,台灣也有檢討科學數據的義務,更不能繼續以公投取代風險評估作為禁止的理由,是台灣要向CPTPP各國展現we are ready的唯一方法,也是還「核食」清白的必要一步。

  目前看來,科學證據並不支持以地區做為絕對禁止的單位,而且日本出口很多「和食」、很少「核食」。即便如此,萊豬公投的經驗同樣告訴我們,民眾期待更多的說明、科學資訊揭露及風險評估。同時要解禁也不限於全面開放一途,亦可以「信心建立」的思維,按數量、產品性質等方式分階段解禁(但應明訂每個階段的指標以免遭質疑只是推託)。

  如同萊豬,日本食品解禁也是替台灣擺脫被單一面向專斷,找到更有利的平衡點的過程。萊豬案展現台灣已逐漸成熟,應該可以更有信心地瞭解真相,再次跨越食安的魔咒。

作者:中經院WTO與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李淳
資料來源:2021-12-24/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