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淳:《名人TALKS》印太經濟架構 美抗中經貿主軸浮現

中國大陸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全面進步夥伴協定」(CPTPP),以具體行動展現有意作為區域整合領導者後,美國的印太戰略立即陷入欠缺實質內容的空洞化危機,各界都在觀察美國要如何回應。上周拜登藉參加年度東亞峰會的機會,拋出將推動「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很可能是未來四年美國亞太政策主軸,值得重視。

CPTPP的前身TPP,是美國前任總統歐巴馬「重返亞洲」政策下,在經貿領域展現領導地位所推動的主要工具。如今拜登政府接手川普所啟動的「印太戰略」概念,作為重建地區領導地位以及對抗中國的核心政策,方向非常清晰。

但問題在於,固然美國積極透過美、日、澳、印度的四方會談(QUAD)、跟韓國、東協舉行峰會,甚至建立美英澳防衛協定,但在經貿領域,卻缺乏明確的目標、工具以及指引。不久前美國貿易代表戴琪的對中貿易政策發言,僅可大概歸納出「關稅戰不退場、雙方後續會談判」的結論,而是否重返CPTPP更是語焉不詳、不知如何。

這種偏重政軍輕經濟的作法,絕非達成印太戰略的最佳安排,因為此區域多數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都是中國,投資及人員往來頻繁,這就是中國大陸申請加入CPTPP形成各國難題的原因,因為即便政治上有所抗拒,但經貿利益卻難以說不。

很多意見認為美國對此失衡問題不會視而不見,拜登提出的「印太經濟架構」,可能就是美方回應的方式。「印太經濟架構」目前無具體內涵,不過按照拜登的說明,架構將圍繞貿易便捷化、數位經濟之標準化及科技、供應鏈韌性、減碳和潔淨能源、基礎設施、勞工標準和其他互利領域。

印太經濟架構有幾個有趣的觀察點。首先這個架構很明顯不是如CPTPP這種貿易協定,其內容未包含關稅消除、服務與投資開放等市場進入自由化項目,似乎也將以合作為主,而非要創造經貿規則。因此未來無論是單一大型協定或是分議題、分對象簽署都有可能。

第二,在議題範圍上,貿易便捷化指的是通關簡化、時間縮短、電子資料等關務行政調和以促進貿易流動的改善,對貿易當然有助益,不過WTO已有全球貿易便捷化協定,美國如何錦上添花令人好奇。數位經濟是美國最有競爭力因而最關注的領域。對於數位貿易標準化,過去美國已推動資料跨境傳輸安全認證的標準化、加密技術的標準化等。標準化的關鍵在於一旦訂定區域或國際標準後,美國便可要求各國依據標準進行監管,可謂是經貿規則的「源頭」。

至於供應鏈韌性,這是從川普到拜登都重視的議題,而勞工標準、減碳和潔淨能源更是定義拜登政府價值的重要議題。這些面向目前觀察都跟CPTPP具有互補關係並不衝突,不過美國改以印太經濟架構為主,不急著重返CPTPP的可能性也不低。

第三是台灣加入的機會。無論是形式還是實質原因,台灣加入的可能應該都很高。形式上,美國多次表示支持台灣有意義的參與國際組織及活動,美國自己推動的組織更應優先納入台灣。實質上,台灣是印太甚至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成員,也是數位經濟發展的重要參與者,有台灣參加的印太經濟架構,才能真正發揮經濟效果。

對於台灣本身,固然應積極爭取參與印太經濟架構,但不能因有簡單的路徑就放棄加入CPTPP的準備,對眾多業者而言,出口關稅及投資限制還是造成很多困擾,原產地規則還是有所限制,這些都需要CPTPP才能解決。

作者:李淳╱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
資料來源:2021-11-01/聯合報/A6版/財經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