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經院:五倍券創造賭資效應

  行政院拍板的振興五倍券將在10月8日上路,中經院院長張傳章指昨(24)日指出,為創造「賭資效應」,政府與商家必須刺激五倍券盡早花完,才有機會在今年與明年創造1,300億到1,400億元的實質GDP(國內生產毛額)增額。

  張傳章表示,最佳估算情況,替代率七成、新增三成,也就是民眾因為五倍券而新增的消費能有三成,而且五倍券的70%款項都在第4季花掉,明年第1季花25%,最後一個月花5%,前述情境下,對今明兩年國內實質GDP的助益,可望創造1,300億元到1,400億元的增額。

  至於蔡英文政府喊出,五倍券將創造2,000億元經濟效益,張傳章直言「很拚」,而假設替代率達到八成,效果堪憂,假設碰到過年,拿五倍券買年貨,也會拉高替代率。

  台灣金融研訓院、台灣經濟學會、台灣公共議題研究協會、公共經濟研究中心與台灣研究中心昨(24)日舉辦「從三倍看五倍券效益」研討會,台灣經濟學會理事長王泓仁、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中經院長張傳章、商研院董事長許添財、政大創新國際學院副院長連賢明、國發會經濟發展處處長吳明蕙、台大經濟系副教授蔡宜展等專家學者參加。

  張傳章指出,五倍券可以用經濟學上「賭資效應」(House Money Effect)來看。實驗證明,人們用賭場的錢賭博時會更積極,對於無償取得,又有限制用途的五倍券,不少人會認定這筆收益是一種獎勵,更願意花在非日常生活用品,「為了刺激賭徒,給的時間越短,花手中高額賭資的意願會更有積極性」。

  吳明蕙則表示,政府希望透過五倍券發放,協助放大內需服務業效果,尤其是受創較深的餐飲零售業。

  蔡宜展指出,假設消費降低是因為疫情造成消費者不敢出門,網路購物或電商平台產業受惠程度會攀高,除非是因所得跟財富的降低,否則對受災情影響慘重須與人接觸的相關產業可能會有較大的幫助。

  五倍券發放是否會造成世代差異?張傳章認為,短期因應疫情縱使有舉債,也非長期性,且假設再不給弱勢產業協助,未來產業結構上服務業將受傷慘重,反會造成另一種所得分配不均。連賢明舉例,相較國際政府振興支出平均約達GDP的5~8%,台灣目前加上五倍券差不多拉到4%,相較他國仍低。

  許添財建議,政府應該針對不同業者可依據相關的消費動機理論分類,進行受眾(targeted audience)攻略,運用現代商業科技搭配五倍券的發行,採精準行銷作為,吸引不同所得水準與消費動機者來購買。尤其,更可利用社群平台互動,廣召各方潛在消費者來店或線上交易。

資料來源:2021-09-25/經濟日報/A11版/金融
記者:楊筱筠、葉卉軒 ∕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