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名家觀點》疫後產業兩極化的省思

  2019年下半年,美中貿易戰引發的台商回流、搶單與轉單效應,以及COVID-19衍生的遠距工作、學習、醫療、娛樂風潮,帶動電子資訊業、半導體的一片榮景,產生科技產業一枝獨秀的現象,好在去年下半年的塞港、缺櫃危機引發了原物料的漲價,也使得台灣的鋼鐵、石化、水泥、金屬、機械、航運、物流等傳統產業轉危為安。

  不過,服務業就沒有這麼幸運。在去年初與今年中的二波疫情影響下,人流、物流受到不小的限制,導致服務業成為重災區,尤其在觀光旅遊、住宿餐飲、藝文活動、教育補習、人力派遣等行業受到很大的衝擊。

  雖然台灣在出口、投資熱絡的帶動下,今年經濟成長率可望達到5.88%,但在製造、服務兩極化發展的情況下,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如何因應?相當值得我們關切。

  產業發展兩極化究竟會對台灣經濟帶來什麼樣影響?第一,服務廠商的規模普遍比較小,但創造就業機會與提供社會安定的力量不容小覷,最近無薪假、失業率高漲,可能會衝擊社會的安定,尤其是若干非典型就業、中小企業商家,不少從業人員的生活可能會面臨困境。

  第二,製造業一枝獨秀,可能會在吸引人才、資金、股票投資上對服務業產生排擠效應。第三,專上畢業青年,90%投入服務業,在內需、服務業長期低迷下,薪資將面臨長期停滯的困境。第四,人民對經濟成長無感。因為60%的就業人口在服務業工作,服務業的不振,也影響了絕大多數的就業人口,以至於對目前台灣的高度經濟成長無感。

  該如何因應?首先,政府應該致力於將電子資訊、AI、大數據、半導體技術等擴散到傳產、服務、農業之上,以提高上述產業的生產力及薪資。例如:半導體的晶片可以用到農業上的無人機施肥;AI、大數據可以運用到醫療服務,進行‍精準醫療,甚至達文西手臂的醫材;以及透過大數據、平台的開發等,來協助業者進行外送服務、精準行銷等方向,強化它們的競爭力。

  其次,振興五倍券固然有刺激經濟的效果,但對中高所得之族群,邊際消費傾向比較低,政府應該發起「搶救服務業大作戰」鼓勵中高所得出來消費、振興經濟。標榜消費不要有罪惡感,消費是在振興經濟、幫助民眾。

  再者,呼籲國人加速接種疫苗。一般言,只有疫苗接種兩劑達到70%,才能群體免疫,恢復正常生活,服務業的運作才會恢復正常。

  另一方面,政府的科專計畫、租稅優惠應該配置多一點資源在紮根台灣的傳統製造業與服務業之上。同時,加速服務業數位轉型。包括發放數位券協助服務業尋求數位輔導,以及透過虛實整合,協助服務業邁入數位時代。政府的法人研究機構也應該協助開發平台、科技,協助服務業因應外送、平台等新科技、新生方式的變化。

  最後,台灣應該發起內循環的改造。大陸推動內循環,第三次分配、共同富裕,但是手段卻是透過國進民退、不樂之捐的方式進行。而台灣推動內循環、擴大內需,目的在於加速服務業的升級轉型,以及為年輕人創造更多高薪的就業機會。手段則應該是鬆綁、產業化,以及跨部會訂定共同績效指標(KPI)來加速服務業的升級轉型。具體做法是服務業透過鬆綁、產業化,將台灣的超額儲蓄、過剩的保險資金導入服務業,精進長期照護、雙語教育、國際醫療、都市更新、資產管理等領域,強化商業模式,以及異業結合,進而創造更多高薪的就業機會。

作者: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
資料來源:2021-09-17/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