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台灣加入WTO二十年

  

        台灣在二○○二年一月一日,以「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個別關稅領域」,副名中華台北的名義,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為WTO第一四四個會員。事實上,台灣早在一九九○年即申請加入WTO前身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台灣除了周旋於詭譎多變的名稱爭議外,也要接受WTO「先中國、後台灣」兩岸加入的共識 ,所以台灣入會是在中國二○○一年十二月加入WTO之後;入會過程複雜與艱辛,遠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

        加入WTO必需完成入會談判,當時台灣對GATT及WTO議題並不熟悉,在談判桌上必需面對各國談判老手的挑戰。時常要化解對手「理直氣更壯」咄咄逼人態勢;也要因應對方「理不直氣也壯」的無理要求。在艱困環境中邊談邊學,終於順利完成談判,將台灣帶入WTO殿堂。

        當年這群「談判國家隊」的精英,目前幾乎都已經解甲歸田,然而回首來時路,必定還存著刻骨銘心的感受。

        目前對加入WTO可能僅存的印象是在美國要求下,必須將米酒按照一般酒類標準課稅,雖然我方一再力爭米酒主要是料理用,但未被接受。所以在入會前的二○○一年,預期米酒價格將翻倍下,民眾大量囤積米酒,導致市面米酒缺貨而引發「米酒之亂」。台灣在入會後為解決米酒高價問題也是煞費苦心,在二○○九年修訂菸酒稅法;並以多種配套措施,例如勸導商家在調味料區販售米酒以正視聽,米酒問題才得以解決。

        台灣加入WTO後,WTO推動的杜哈回合貿易談判進展停滯,台灣無法享受多邊降稅紅利;再加上區域主義興起,自由貿易協定(FTA)數目大幅增加。區域主義不但與WTO分庭抗禮,更有燎原之勢,對台灣產生明顯排擠效果,使台灣反而處於更不利的競爭地位。

許多國家更直接跳過WTO,透過FTA來制定經貿規範,不但使得全球經貿體制更為紊亂,也進一步侵蝕到WTO功能。雖然WTO目前已經有一六四個會員,涵蓋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全球貿易;但是這個龐大組織不能有效約束會員遵守經貿規範,也未能充分掌握數位貿易、綠色經濟等新世代議題脈動,在無法與時俱進下而逐漸喪失主導議題的角色。

        台灣加入WTO將滿廿年,雖經歷WTO功能式微,但是在若干議題上,台灣曾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台灣參與了在二○一三年完成談判的貿易便捷化協定(TFA),TFA是一九九五年WTO成立以來達成的第一個多邊協定 。

        另外,二○一五年達成的擴大資訊科技協定(ITA II),台灣更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最終無法將關鍵產品面板納入降稅範圍,仍有遺珠之憾,但此協定仍涵蓋多項資訊產品。台灣資訊產業能在國際發光發熱,除本身雄厚的實力外,免關稅貿易環境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WTO開啟台灣經貿國際化之門,使台灣可以走入世界。目前要求WTO改革聲浪四起,期望WTO可以浴火重生,未來WTO二點○仍是全球經貿規範的定海神針,台灣也能躬逢其盛。

作者: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
資料來源:2021-09-13/聯合報/產經/名人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