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名家觀點》開創TIFA新格局

  第11屆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已經舉行。TIFA主要是美國推動對外經貿談判正式協商的機制,也可視為與貿易對象建構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先期平台。

  台美TIFA歷史悠久,早在1995年台美即召開首次會議,當時台灣正在進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入會諮商,而美國則是台灣最重要出口市場及第二大貿易順差國。

  台灣要成功加入WTO,不但要滿足美國的需求,美國的支持更是不可或缺;藉由建立TIFA正式經貿協商平台,不但可以釐清台美經貿問題,也有助於增加美國對台灣加入WTO的支持,台灣得以在2002年順利加入WTO。

  而後台灣一直希望藉由TIFA做為與美國建構自由貿易協定(FTA),或是加入美國所倡議成立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基礎。不過美國則是將TIFA視為督促台灣履行WTO承諾、加速經貿體制改革,以及市場開放的平台。在美國主導下,TIFA召開頻率不但受到美國對台灣經貿政策立場的影響,也與台灣經貿自由化能否符合美方期待相關。

  在2016年第十次台美TIFA會議後,美國對於台灣解決陳年累積經貿議題進度不甚滿意;另外當時川普政府是以制衡中國大陸為主軸,並改善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以建立公平貿易機制,台美TIFA會議從此中斷。

  雖然各方對於本次TIFA會議成效解讀不一,有些認為是台灣放寬對美國豬牛進口限制,以萊豬換得TIFA,代價不菲;而且在美國強勢主導下,TIFA成為美國要求台灣做更多讓步的平台,對台灣更是得不償失。但也有主張在美中貿易戰台灣角色日益重要下,所以拜登新政府上任不久即恢復中斷已久的台美TIFA會議,不但表示美國對於強化台美經貿關係的期待,更凸顯拜登對台灣重視還高於川普。

  無論美方想法如何,與其探索美方動機,不如務實看待TIFA。要使TIFA對美台經貿關係有實質加分作用,首先必須避免TIFA只成為美國要求台灣開放的平台,對於美國不合理的經貿制度,台灣未來也應主動向美國反映,為爭取台灣最大利益。

  特別是在川普時期,美國援引國內貿易法,片面提高對外貿易障礙,不少措施牴觸WTO規範,台灣也深受影響。拜登總統雖然在競選期間,對此種損人不利己的保護措施頗多批評,但迄今仍未見有所調整,台灣未來也應表達要求美方改善的立場。

  本次TIFA議題仍由美方主導,除了市場開放自由化的傳統問題,也納入美國在川普時期念茲在茲的供應鏈重組國際合作的議題,另外也將推動多項貿易便捷化措施。可說是市場自由化與雙邊合作並重,與過去TIFA的以自由化為主有些不同。然而美國所倡議的供應鏈合作,主要是降低對外依賴,提升美國技術水準,並以在美國本土生產,以確保經濟安全。此種「美國優先」的合作模式,對於台灣有互補也有競爭;未來如何在台美供應鏈合作中可以互利雙贏,也必須先做好評估。

  TIFA的召開,也引發對台美自由貿易協定無限的想像空間。事實上,台灣2002年加入WTO後,美國國會及民間支持建構台美FTA的音量未曾削減;不過負責談判的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也是此次美方的談判主體,一貫維持保留立場,顯然台灣仍未符合美國的標準。如何利用TIFA,展現台灣與國際接軌的能力,是台灣未來面對的重要挑戰。

作者: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
資料來源:2021-07-01/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