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TIFA 台灣不能只採守勢

  第十一次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已經舉行,距離前次會議間隔已將近五年。雖然遲到總比不到好,台灣未來有不少機會,但也面臨不少挑戰。

  台美早在一九九五年即召開首次TIFA會議,之後美國主導TIFA的舉行;美國主要是以台灣推動自由化及經貿制度改革能否符合美方期待,做為啟動TIFA參考,所以台美TIFA會議時程也不固定。此次TIFA會議在中斷近五年之後,在拜登上任不到半年再次啟動,顯見美國對於台灣推動經貿自由化,特別是放寬美豬美牛進口限制的正面回應,雖然開放萊豬進口在台灣仍存在很大爭議。

  TIFA再度召開,有助於強化台美經貿關係;台灣應將TIFA視為對美經貿戰略布局的重要平台,然而台灣在與美國周旋之際,首先應力爭未來TIFA可以定期召開,而非只是單憑美方之所好,避免再度發生停頓空轉的現象。

  小國在與大國進行經貿談判,本來就處於不對等的地位。台美TIFA會議由於間隔較久已經累積不少問題,所以此次美國仍然提出陳年的市場開放、制度透明化等問題,美國當然希望台灣可以一次結清;但其中有不少問題仍具有爭議,台灣未必理虧,所以必須據理力爭。

  在TIFA下台灣不能只採守勢,純粹只是因應美方要求;台灣應主動爭取解除川普時代對台灣加諸的貿易限制措施。川普政府除了對中國大陸擴大貿易制裁外,也對其他國家貿易限制措施加碼。特別是二三二條款下對全球鋼鐵及鋁製品,分別加徵百分之二十五及百分之十的關稅。不過有許多國家經由與美國諮商而得到豁免,台灣則是少數幾個目前還被加徵關稅的國家,對台灣並不公平。台灣對美國出口鋼鐵及鋁製品,不但已經負擔超過三億美元的額外關稅,出口更是大幅滑落,未來應列入要求美方改善的具體項目。

  其次,美國為防堵中國而實施管制對中國出口的「實體清算」,台灣不少企業深受影響,有再檢視的必要。另外美國在二零一條款中對台灣出口到美國的太陽能電池的進口防衛限制措施,台灣未來都應要求美國重新評估。

  TIFA不應只停留在解決雙邊經貿問題的層面,未來台灣也應針對台灣的利基,創造更多的議題,以賦予TIFA更強的功能。特別是美國拜登總統上任後,針對美國十大產業進行供應鏈盤點,希望可以降低對外依賴,並就近在美國生產,以確保經濟安全。其中包括美國積極拉攏台灣參與合作的半導體產業;也有美方具有優勢及市場規模,例如高效能電池、醫療防疫產業、能源及運輸。台灣可以主動爭取與美方合作,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力使力進一步提升競爭力,都是未來台灣推動TIFA可以聚焦的亮點。

作者:劉大年╱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資料來源:2021-07-01/聯合報/A13版/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