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溫麗琪、林俊旭:《律經之聲》笨蛋,問題在電價

  台灣進入缺水、缺電、缺疫苗的三缺窘境,是天災還是人禍?缺水 ,是因為雨水不足,可咎因於氣候變遷導致梅雨不來。而因為輸配電 作業不順暢,用電量激增下又無水力發電調節供電,缺電是必然,也 可間接歸因於氣候變遷的問題。顯然「氣候變遷」將陸續造成更多缺 水缺電的危機。

  與世界各國水電價相比,台灣的水電價極為低廉,不僅無法收以價 制量效果,更無法反映真實供水供電成本,所衍生的管理災難實屬人 為。水電費太低,用戶易輕忽使用、形成浪費,更無動機發展節能節 水產業。
水電價過低,同時也代表著政府補貼太多。政策未能考量到市場以 外的其他因素,放縱資源消耗與環境品質破壞,也無法增加預算來投 資水電使用品質改善,產生正面循環。

  以台灣的電價為例,明顯沒有解答關鍵問題:「電價究竟反應市場 的發電成本,還是促進國家能源發展目標?」

  通常民營企業會追求利潤極大化、成本極小化,若台電以民營企業 自居,必然選擇以最低的成本發電方式,如化石燃料等,雖能理解, 但也實屬可議,因為減碳已是趨勢,不會再有人投資化石燃料發電, 以利益為唯一導向的企業,在國際普遍重視企業經營責任的今天,終 將被市場淘汰。

  事實上,現階段台電是不折不扣的國營企業,運作經營上必須配合 政府政策,因此電價不能漲、虧損不能攤,加上政府預算也不會支持 ,使得整體電價越來越政治決定,也離電力真實市場越來越遙遠。可 悲的是,政府對於減碳一事,也拿不出前瞻可行政策、遑論積極作為 。

  國內長期以來的電價結構亟需檢討。目前電價是反映每度電的平均 發電成本,凡發電成本上相關費用,如燃料、稅捐規費、折舊、利息 、用人費用、維護費、加上其他營業費用都是成本計算的範圍;將所 有成本項目加總、扣除其他營業收入,再加上合理利潤3%~5%,即 成為當年度之發電總成本,再分攤到當年度的售電度數,即是電價費 率委員參考的平均每度電價,此一費率公式在費率審議過程中,顯然 沒考慮到下列三大要點:

一、環境外部成本應該被考量:

  空氣污染造成民眾損害,此類環境外部成本卻從來沒反映在電價上 ,這也就是為何台中火力發電廠沒有關門的可能性,因為燃煤燃氣的 發電成本最低。

  台灣主要的發電方式來自於燃煤、燃油或燃氣,這些都已經是目前 國際上所排斥的發電方式,然而在國內,燃料費用依然佔最大發電成 本比例,使得燃料價格的波動也一直主導著國內的電價起伏,卻從未 考量民眾在乎的損害。也因此,台灣的電價造成對空氣污染、全球暖 化的貢獻比例直線上升,國際上的環保相關排名則節節下滑。

二、穩定供電及電力創新成本應該被考量:

  要成為高質化社會,不應發生颱風來襲或其他意外因素就停電、跳 電的窘況,更不應存在能源安全疑慮。
然而在台灣,相關突發狀況的成本並未被考量,甚至估算進入電價 計算,舉例而言,政府鼓勵智慧電網發展,但截至目前,裝置智慧電 錶的台電用戶實屬有限,絕大多數用戶不瞭解本身的電力使用型態, 與許多國家為提高用戶對使用量的認知和碳排放的表現,而將智慧電 錶視為必備設備的做法差異頗大。

  如果將節能、儲能和能源安全等發展的相關成本也被反映在電價上 ,台灣的電價不應該這麼低廉,台灣的發電選項也可能改變,也會減 少我們今天所擔憂的缺電、停電。

三、國家能源發展目標應該被考量:

  在費率本身僅強調發電成本的情形下,我們只看到數字,而看不到 願景。因為若發電方式選擇燃煤或燃油為原料,相關購煤購油成本即 是估算的數字來源。若想達成新的目標,如再生能源發電目標,則必 要投資成本和發展所需費用皆須納入電費考量,然而,現下的電價費 率公式完全沒有考量這些項目。

  在台灣,不漲電價似乎是政府與民間一致的期待,所有思維都還是 停留在不增加生產成本,經濟才會好的落伍想法!造成台電沒有創新 的動機,也沒有增加相關新技術的投資,這也是為何在國外推動的儲 能、新能源、需量競價政策、智慧電網、或再生能源等政策在國內都 難以推動的主要因素。
為了不讓缺水缺電再來,讓水電價合理化才是正途。

作者:溫麗琪、林俊旭/中華經濟研究院 綠色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6/名家評論  202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