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溫麗琪、鄭楚忻:疫情下分區停電民心慌 3利器可助推動台灣電力轉型

  2021年5月可能是台灣社會,自疫情發生以來,最令人感受深刻的一段時間。不但有疫情突然大爆發,也有五天內兩次分區停電的戲碼,部分地區也已經開始限水。

  相較於如急性重症般的疫情,兩次缺電和旱災缺水所反映的是氣候危機下欠缺適當的能源與電力結構和水資源系統,更像是慢性病,卻也不期然地給了台灣社會狠狠一拳。提醒著我們:台灣環境已遭受嚴重破壞亟待解決,而「減碳」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真正核心。

  根據IEA(國際能源署)最新提出的淨零碳排路徑報告,全球2050年時太陽光電和風力佔發電70%,85%以上的建築物已經是淨零碳排,2035年之後也沒有燃油汽車的販賣市場,所有的重工業製造都是低碳技術。要成為這樣的社會,台灣差得太遠,也有太多的待行清單。在氣候變遷下,我們無法再等!我們需要明確的轉型,更需要一條淨零排放路徑,讓電力轉型,讓經濟永續。而這條路上,企業、政府、和大眾都需要改變。

電力轉型三箭:智慧電網、企業環境指標和有效碳定價

  近期的停電事件,除了電力供需的不平衡外,電網彈性和調度能力亦是關鍵。其中最核心在於我國智慧電網建置的牛步化 ,使得如儲能、需求面管理或其他彈性電源等多元資源難以被整合應用。不僅事故發生前無法進行有效預防,事故發生後也不能及時調度可用電力資源控管。因此加速電網的智慧化,以擴大供需兩端可用資源的參與程度,是第一支箭。

  其次,政府需要以清楚的永續性指標來引領企業投入節能與能耗模式的系統最佳化工作,如再生能源發電佔比、電力排碳係數、企業單位生產的排放係數等。這些企業永續性的指標在全球已有清楚目標和標準,建立標準更需仰賴企業實際排放資料庫建立,否則短時間內難以訂定具有共識的標準。因此,政府明確要求企業環境資訊揭露的工作刻不容緩,更必須有法令來支持與規範,這是第二支箭。

  最後,對整體社會而言,電價需反映真實的外部成本已經是老生常談,透過有效碳定價讓電價合理化是根本之道。燃煤等化石燃料發電已是國際唾棄的發電方式,特別是碳排放和空氣污染所造成的傷害從來沒有反映在電價之中,更讓所有低碳技術無法競爭。國際間能源結構轉型勢不可擋,德國承諾2038年中止所有煤炭發電,各國更紛紛以再生能源目標100%的達成為首要策略。目前全球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已達將近30%,相對於我們,台灣的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卻只有6%。再不對碳排放量制定合理價格,台灣低碳技術永遠無法與之競爭,人民的肺永遠沒有乾淨的一天。有效碳定價,是第三支箭。

2050淨零碳排,台灣必須正視全球挑戰

  為了在2050年之前達成歐盟氣候中和,歐盟提出目標長達30年的「綠色新政」,該措施將顛覆歐盟絕大部分領域的現行政策。在綠色新政下,歐盟執委會拋出「碳關稅」議題,今年3月初更得到歐洲議會的授權,確定2023年將執行碳邊境調整機制,以減低碳洩漏風險,此措施將直接對出口產業造成巨大影響。然而,台灣企業絕大多數不清楚自己的用電和碳排放情形,更不知道如何藉由削峰填谷的儲能和使用再生能源來減低企業的碳排放量以減少產品碳足跡。

  這次停電所帶來的警示以及國際淨零浪潮的壓力下,台灣企業應該要充分掌握自家用電和排碳量,並建立完整的能源管理系統。如此一來,才可能隨時因應緊急狀況,避免因為缺電所帶來的損失,更能夠減少排碳,轉換成永續的低碳經濟活動。

  布建以擴大參與面為核心的智慧電網、推動碳排等企業環境指標,以及有效碳定價反映外部成本三件事情,是當務之急,更是台灣邁向淨零碳排的必經之路。 唯有積極面對氣候危機、能源轉型的挑戰,未來台灣才可以跟其他宣布以碳中和為目標的131個國家共同競爭。

作者:溫麗琪/中華經濟研究院 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鄭楚忻/綠色和平專案主任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202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