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陳馨蕙/白宗城:《專家傳真》產業啟動轉型航母或疫下曇花?

  中華經濟研究院發布之臺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Purchasing Mana gers’ Index, PMI)指數自2020年5月觸底後一路攀升,並屢創最快 擴張速度。主計總處4月底公布2021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概估為8.16 %,創2010年第四季以來新高。5月3日中經院發布4月第一個總經指 標製造業PMI,指數躍升6.0個百分點至68.7%,為2012年7月創編以 來最快擴張速度。

  PMI的11項指標中,新增訂單、人力僱用、供應商交貨時間、存貨 、未完成訂單、進口、出口等指數皆攀升至創編以來最快擴張速度。 新增訂單與生產指數分別躍升超過10.0個百分點,是本月製造業PMI 創新高的主因之一。產業一片樂觀,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續揚至79. 0%,續創新高。

  惟2020年第四季以來指標每月創新高背後,經理人卻有不同解讀與 因應策略。面臨缺櫃、缺料、美國暴風雪、運河堵塞、漲價、瑞薩電 子火災等天災人禍造成的交期拉長與預期搶貨心態,2月時風險與毛 利已非經理人第一考量,即使認為原物料短線漲幅「異常」,仍積極 「搶貨出貨」,策略性出貨給「毛利高客戶」、「量多客戶」以及「 關係較好客戶」。

  3月份經理人關注焦點則轉為面臨「遞延出貨」的挑戰並積極「與 客戶議價」,且預期「2021年上半年製造業將在缺貨、漲價、備料優 先權、庫存分配客戶順位、稼動率、毛利與風險等多方因素取得平衡 點」。4月業者紛紛表示,告知客戶漲價與交期拉長,客戶立刻將未 來需求再提前敲下訂單以滿足貨源。面臨上游漲價、客戶爆量與滿手 訂單,缺料已使得稼動率無法上升甚至下降,業者關注焦點已由策略 性「出貨」轉為策略性「接單」,包含拒收急單短單、舊訂單未出貨 前不接受新訂單,以及未確認料況前不回覆客戶訂單等,更有甚者將 交期拉長至40週以上。

  在滿手訂單的同時,相對較長鏈之交通工具產業,部分業者反映4 月已有下游客戶因缺料而要求延後出貨。鑒於供應鏈可能因長鞭效應 而加大重複下單的結果,電訪意見顯示許多「上游」業者開始反思, 訂單爆量是因為客戶「供應鏈風險可控難度加大而拉高安全庫存」、 「基本面加持、需求結構性增長與訂單透明度佳」,還是僅僅「因應 交期拉長以及預期漲價而提早拉貨」?簡言之,滿手訂單是「疫情加 速產業結構性升級與轉變」還是「全球關機後重啟的供給不足或資金 面貨幣寬鬆所致」?

  前述問題的答案不能以「產業別」一概而論,而需細分產品的「終 端運用」以及所處為產業供應鏈之上、中、下游來看。首先,疫情加 速與誘發之新需求如「短鏈革命」、「數位化探勘」、「自動化轉型 」、「永續倡議浪潮」等思維興起,促使商業模式與供應鏈之結構轉 型在短期內爆發;疫情衍生之自駕需求、遠距上班、數位教學與線上 購物等消費者行為模式的改變,以及政策或地緣政治因素如「美中科 技戰」、「全球淨零排碳目標」、「歐洲即將開徵的邊境碳稅」以及 「燃油車轉綠能車趨勢」等因素,所加持之產業鏈,如塑化與金屬原 物料、微控制器(MCU)、電源管理晶片等產品,其交期與價格容易 攀升,現貨市場搶貨風潮的情況預計要等新產能陸續開出才有機會明 顯改善。

  然而,疫情帶來商業模式與供應鏈之結構性改變,以及超額寬鬆的 金融貨幣政策,過去判斷標準與經驗不一定適用。部分機能型與客製 化需求產品,高運費與高原物料價格可能成為疫後新常態。惟部分總 經指標與原物料價因低基期效應,或因資金寬鬆氾濫則易有偏誤解讀 。因此,產品終端運用是否有基本面加持、是否處於上游或有品牌優 勢有轉嫁能力將是關鍵。採購、存貨與投資策略仍須慎思產品之終端 運用。
最後,供應管理中有個不變的真理-「作為組織領導者,從未能停 止組織的轉變。」面對當今供應管理外在風險(地緣政治、環境與公 共關係)的不確定性大增,不論是疫情黑天鵝的揮之不去、中美貿易 戰灰天鵝的籠罩或是ESG永續綠天鵝的進逼,都考驗著企業對供應韌 性(Resilient)的掌控,而採購與供應管理部門也將成為企業突破 當前困境的陣前大將,在唯快不破的心法下,如何彈性應對是當前供 應管理組織亟需建立的能力。

作者:陳馨蕙/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 白宗城/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理事長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6/名家評論    202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