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佳勳:打完臉再給糖 農林22條沒新意

  中國大陸國台辦3月17日聯合多個部門發布了《關於支持台灣同胞台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下稱農林22條),這是繼2月底對岸發布鳳梨禁令後,又一次鎖定台灣農業出手。

  但是中國對台灣農業的招商引資,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自1994年中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後,1997年開始設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台灣農民創業園區」,數年之間數量快速成長達37個,遍布於17個省市。其中,又以福建、江蘇、廣東、浙江等地方為最多。

搶第三地市場阻台外銷

  這些農業園區的設立,主要集中在兩個時期,一是在1997年至2000年之間有6個;其餘30個園區均集中在2006年後6年間設立。這些台創園區或試驗區的作法,即是透過設立兩岸農業專區,區內涵蓋各式農業生產、畜牧養殖、產品加工儲運等,近年更已朝休閒觀光、精緻農業與智慧農業發展。政策上主要提供土地、租稅和投融資配套,系統性地吸引台灣農民及農企業赴陸投資進行生產活動。

  從上述這些已經設立的兩岸農業專區執行內容來看,目前再發布的農林22條,實質上並無太多新意,之所以受到特別高關注,主要是在2周之前,國台辦才剛剛以極強勢的姿態對我方發布鳳梨禁令。先以全面禁止進口即將進入產季的水果為威嚇,隨後再祭出懷柔手段欲招攬農民赴陸投資。其兩面手法翻來覆去,搞得我方農政機關不得不多次出面說明因應。

  正由於農業在台灣社會深具政治敏感性,觀察近期陸方對我各項政治操作,都特別鎖定農業議題。除了先前我國開放萊豬後的肉品禁令重申,鳳梨蟲害禁令的爭議也尚未平息,此次再提農林22條,一波波政策出招,頻率幾乎是每月上演一輪。

  農林22條的內容,主要針對台灣農業、農企業乃至後續一二三級產業進行招商引資,對我國產業的影響疑慮,還是圍繞在農業科技和品種的外流。因此,可能的衝擊包括:一是日後產品回銷台灣,可能打擊我國本地農產品價格波動,這部分尚可透過政策管制予以規範或限縮進口,影響相對可控。但另就供應中國內需或出口第三地市場方面來說,仍會直接或間接與我國本地農產品形成競爭,不利台灣農業的外銷發展。

  國台辦幾次出手刻意針對台灣農業,司馬昭之心已愈來愈明顯,然而以政策成效來看,恐怕是每況愈下。鑑古可以知今,由前文略述兩岸農創園、合作試驗區的發展階段來看,台灣農業赴陸投資的熱潮已過,即使暫且不論產業特質,舉凡促進跨境投資誘因,需有賴於雙方政治的互信。尤其農業又是屬於最保守、最難資本化和國際化的產業之一,受限於投資當地的氣候環境、物流基礎設施等眾多因素影響,要誘導農民跨境投資,難度相對其他產業來得更高。
農民赴陸投資挑戰更大

  除此之外,在台灣現今高度工商化發展的背景下,仍願意持續投入農業,或是從事於更廣泛的生態維護、農村與文化規劃設計者,其特質多半具有較多的本土性、在地性和理想性。此一族群往往與台灣的在地文化、土地與環境,有著格外強烈的情感鏈結,因此陸方並不容易透過特殊優惠來吸引這些族群。

  其次,須知這幾年中國經濟歷經快速成長,各省市的產業升級壓力不斷加大,不論在勞動力成本或土地取得都變得更加競爭。台灣農民赴陸投資所面對的環境和挑戰,對比台灣恐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再加上現今兩岸政治氛圍僵化,官方長期間缺少溝通和交流管道,台商在陸投資一旦遇到問題,我方公權力能提供的協處力道和角色愈來愈薄弱。

  尤其近期國台辦對台灣農業多次不友善的貿易禁令,都加深民眾對於陸方的反感和不信任。故研判此刻所提的農林22條相關優惠,除了相關誘因缺乏新意外,在時空背景轉換之下,政策效果應是大不如前。

作者:吳佳勳/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所副所長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20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