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淳:美建供應鏈 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汽車晶片大缺貨全球來台搶貨,不久又傳出美國要跟台韓組半導體聯盟。對台灣是值得按讚的肯定,但美國想改變的供應鏈結構,遠超過半導體,且仍以「美國優先」的角度出發。對台灣而言,未必都是機會,也有不少挑戰,需要提前部署因應。

拜登總統於二月廿四日簽署的命令,標題就明指以「美國供應鏈」為重點,要求分二階段檢討。第一階段是一百日內,檢討半導體、高效能電池、關鍵礦物(如稀土)與其他戰略物資,以及藥品與原料藥等四個優先產品的供應鏈風險及解決方案。第二階段則是一年內檢討國防工業基礎、公共衛生與生物科技、資通訊硬、軟體與數據、能源、運輸工業、農業及食品等供應鏈,以及前述各類行業所涉及的數位產品供應鏈。

對於以上所謂重要行業及產品領域,檢討的方向將包含美國本土產能、供應鏈之脆弱環節及風險,依賴特定來源程度、因應未來天災人禍危機之韌性及其他造成脆弱問題的風險。簡言之,目的在於提升重要供應鏈的韌性及安全,確保美國一來免除關鍵物資「缺貨」,二來降低被「志不同、道不合」的競爭對手牽制要脅。在作法上,將以「美國製造」為最優先選項,也不排除跟擁有共同價值觀、值得信任的夥伴國家合作。

這個發展趨勢可歸納幾個重點。第一,美國要改造的供應鏈,遠遠超過半導體,影響深遠,不能只看熱鬧。第二、美國要重組供應鏈,是基於對現狀的不安及威脅感,目的不在於促進經濟繁榮,而是要控管風險。第三、美國控管風險的方法,首重在本土重建供應鏈,與盟國合作並非優先選項。第四、文中沒有明講,但與中國對抗與風險的思維,是政策推動方向的關鍵假設前提。

這四點每項對台灣的機會與挑戰,可能比其他國家都高。原因很簡單:美國所不滿的現況,來源正是過去卅五年完備成熟的全球供應鏈:美商做品牌、設計、行銷,製造外移、外包給台商,最後在中國大陸生產。身為現況的最受大受益者,台灣當然是美國新政最直接的利害關係人。

台灣是美國忠實、可信賴的盟友,但當美國要改變結構,減少外包、製造業回流時,依舊暴露在「友軍誤擊」(friendly fire)的風險下。對個別企業而言,新機會或許還大於影響。然而對台灣而言,就需更細緻的評估。例如近二年台灣GDP成長耀眼,靠的是出口及台商投資;若對美出口漸被赴美投資取代,等於一次影響二個GDP引擎,就是值得政府高度注意的原因之一。

在戰場上,減少「友軍誤擊」靠的是事前訓練、即時有效溝通及強化識別力。面對當前情勢,需要從自貿協定BTA調整為全面強化與美國經貿政策溝通的機制、效果及深度。目的在瞭解美方真意與動向,建立與台灣合作不會影響韌性、不會增加脆弱程度的認知(我們本身也需要先盤點自身的供應鏈安全問題),以提升台灣產業是「友軍」而非威脅的識別程度,更需要讓美方瞭解「誤擊」對雙方的風險。台灣甚至可以推動與美方洽簽類似「供應鏈安全協定」的方式做出具體承諾,才能化險為夷,繼續繁榮。

作者:李淳╱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
資料來源:2021-03-11/聯合報/A11版/財經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