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淳:大國競爭半導體 台積電的布局

  台積電又傳出新消息,可能會與日本政府合資在日本設立先進封測廠。護國神山再度打入世界盃,國人乃至於最近賺翻的股東,當然都感到與有榮焉,但隨著各國將半導體提升到戰略物資的趨勢,我們同樣要注意已經降臨的風險與挑戰。

  半導體成就了電腦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也是未來人工智慧(AI)、物聯網乃至於無人車、6G等新興科技不可或缺的關鍵,甚至與軍事競爭力有關。也因如此,半導體不再只是電子零件,而是一種「戰略物資」。

  戰略物資指的是擁有者能改變國家戰略競爭局勢、無法取得者國家安全有風險的物資。近50年前的第一次石油危機,正是中東國家將石油當成武器實施禁運,想扭轉當時跟以色列開戰的劣勢導致。美歐等西方國家深受衝擊,經濟安全受威脅,於是啟動了一系列的改變,包含現在視為日常的戰備儲油、新能源研發、省油汽車、新石油探勘等,都是當時戰略物資衝突帶來的長期影響。備受威脅的美國,當時甚至將出兵中東佔領油田當成選項,時至今日仍持續高度介入中東事務。

戰略考量更多政府招手

  石油戰略歷史,仍讓我們想像未來半導體可能面對的局勢情境。例如台灣出口中國近4成是半導體,有人說是台灣過度依賴對岸。其實情況正好相反;中國近3年半導體的進口金額都超過石油,其中6成來自台韓。假設台灣忽然實施半導體禁運,反而可能會導致解放軍攻台搶貨,就可知道誰依賴誰。

  經濟安全指的是會影響國家安全風險的經濟活動,其中的重點當然是所謂關鍵產業(Critical sector)。關鍵產業是否安全的評估,包含對供應鏈的依賴性及對關鍵科技/資訊及人才的掌控程度兩項。毫無疑問的,由於世界半導體供應高度集中台、韓,被美、中、歐及日列為有安全威脅的「關鍵產業」,並不意外。

  台灣35年前產業發展的正確設定,讓我們成為21世紀戰略物資最重要的生產者,固然將可繼續支持台灣的經濟成長,不過挑戰也開始出現。相較於產油國,全球能夠生產先進製程(精密、成本低)的半導體國家更少,時至今日,基本只剩台灣及南韓。不巧的是,兩國都處在地緣衝突熱點(兩岸、北韓)中,原本的經濟安全風險就不低。再者,雖然台灣半導體代工對各家一視同仁,目前在不同陣營中尚可左右逢源,但即便是對跟台灣親近的美、日而言,並未改變「戰略物資受制於人」的風險。

  參考石油危機的各國反應,要改變半導體受制於人的作法,包含了確保供應的安全、廣儲量(例如去年陸廠來台掃貨)、國產替代及發展替代技術,而這些改變已經開始出現,是台灣在興奮之餘要特別戒備的趨勢。

  首先台美關係來到歷史新高,基於風險考量,美國還要拉台積電去美國落地生產。這次赴日本投資的傳聞,日本政府商業利益考量外,戰略目標一定也不少。未來恐怕會有更多政府招手。

  對台灣最大的威脅,是各國推動國產化及替代技術的動向。中、美、歐、日都已經啟動這個程序。中國自7年前便開始陸續砸下5000億人民幣(台幣2.2兆元)鉅資,買技術、挖人才,全力發展自主可控半導體產業,短期目標是2025年國產自製率7成(目前不到2成)及替代技術。2020年美國國會出現2個草案,合計400億美元(近台幣1.2兆元),目標也要重建「美國半導體供應鏈」,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的競選政見中,同樣將半導體列為「關鍵產品」。幾乎在同一時間,日本政府開始醞釀「經濟安全基本戰略」,半導體也是核心。最後,歐盟17國也於2020年結束前共同宣布,2年內要投入近台幣5兆元,強化歐洲半導體生態系統,全力發展歐洲的自製供應鏈。

  美、歐、中投入的資源都是以兆為單位,加上三者都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應用市場,台灣如何不拉起警報?

維持技術領先與競爭力

  短期因應之道最佳選項,是說服各國,台灣半導體業是可信賴的夥伴,並且可以「到府服務」,除了赴當地投資生產外,更可協助各國建立供應鏈及加速研發。長期對策,當然是維持技術領先與生產管理競爭力。政府也不能放民間企業自行面對大國對「戰略物資」爭奪布局的政經壓力;協助研發並增加與半導體業者的對話協調,致力於維持與各國的友好互動,凸顯台灣是大家安全的好朋友,都是化挑戰為機會的必備條件。

作者:李淳/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
資料來源:蘋果新聞網  2021/01/09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