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RCEP簽署》顏慧欣:RCEP有影響 但非洪水猛獸

RCEP完成簽署後,將對台灣產生多大衝擊?中經院經濟法制研究中心副主任顏慧欣表示,RCEP的基礎是四個生效已超過十年的自貿協定(FTA),台灣業者經多年調適已有成效,近年占東協的進口比重還有增長,因此,對台灣會有影響但並非核彈級。

顏慧欣接受專訪時強調,RCEP的四個基礎FTA,分別為東協和中、日、韓、紐澳(同一個)等五個「外部經濟夥伴」間的FTA,最晚生效的東協紐澳FTA也已十年。RCEP目的主要是更新調和這四個FTA,並使這些外部經濟夥伴之間有進一步連結。

面對這些FTA挑戰,台灣早已進行產業調整和布局,RCEP對台灣的新增衝擊確實有限。再者,台灣在東協市場面對中日韓的競爭,進口占有率不減反增,從2016年起,更從東協主要六國的進口第七大來源國進步到第五大。反觀日本,近年在東協市場的進口率逐步下降、韓國則起伏不定,顯示FTA固然有加分效果,但無法加入的台灣,經過痛苦調整也找到若干因應方式。

台灣對RCEP國家的出口貿易額,從半導體到電機等產品平均已有72%的出口免關稅,其中約八成屬於WTO資訊科技協定(ITA)產品,二成是其他類產品,RCEP對台灣的實質影響並非洪水猛獸。

然不可諱言,從過去FTA到未來RCEP,台灣的紡織、鋼鐵、電機等產業在東協仍面臨高於對手的關稅,競爭壓力持續存在。不過,部分台廠長久面對壓力,已加速產品的差異化、拉開價格區間,或移往中國及東南亞生產以改善競爭劣勢。譬如台灣紡織放棄低價競爭走向高端機能布料,即為最佳例子。對改善速度較慢、能量受限的台廠,顏慧欣認為,這就是政府要大力協助的對象。

顏慧欣指出,RCEP最大影響,來自中日、日韓這兩個藉此新成立的自貿關係。中國市場占我出口四成,未來日本產品若因RCEP享零關稅,台廠會有額外壓力。同理,在日本市場的中國產品競爭力也會上升,是台灣需特別注意的發展。因應之道,除加速爭取加入CPTPP(有2/3成員重疊)外,近年供應鏈重組(非FTA模式)帶來的機會,也是台灣可積極把握,回應無法加入RCEP的重要策略。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2020.11.16
記者:黃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