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名家觀點》疫後新常態的機會與挑戰

  國際信評機構穆迪(Moodys)最近分析了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並指出疫情後,全球經濟將面臨以下六個面向的「新常態」,包括:第一,長期經濟成長轉弱;第二,利率保持偏低水平;第三,全球貿易更加分散;第四,消費者習慣改變將加速技術破壞;第五,大政府模式出現,社會凝聚力下降;及第六,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的風險,受到更大的關注。

面對穆迪「新常態」的六大面向,台灣如何跨越泥淖,化危機為轉機呢?

  第一,在全球經濟長期轉弱的因應上,台灣為一出口導向經濟體,主要國家經濟轉弱,勢必衝擊台灣的成長動能。今年、明年台灣經濟成長動力主要來自政府、公營事業投資,以及民間對AI、5G投資力道的增強上。但明年高科技轉單、搶單效應減弱,因此,企業的升級轉型、新南向的推動,以及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才是關鍵。尤其是如何將10兆元的超額儲蓄,20兆元的保險基金導入長期照護、國際醫療、資產管理中心、雙語教育、都市更新等更是重中之重。

  第二,利率偏低致熱錢亂竄的因應上,低利率導致房地產、股市飆漲,所得分配惡化現象將更凸顯,政府的福利政策、社會住宅政策也必須加速啟動。同時,房屋貸款成數的提高、囤屋稅的加徵等,才能防微杜漸,減少房地產上漲預期心理及不當炒作。此外,鏈結5+2產業創新、六大核心產業,將過剩資金導入上述實體投資,才能兼顧升級轉型並減少金融泡沫。

  第三,在全球貿易分散、破碎化的因應上,短鏈、多元化供應鏈及全球在地化生產(尤其是醫衛產品),值得企業正視。但政府如何有計劃地協助台商海外布局, 政府在台商有困難的時候,協助企業整合、加強對投資當地國政府的談判籌碼,這些廠商未來才可以成為政府的後盾。尤其是除了被動的接受台商回流外,也應主動地吸引若干高階的製造業(如醫療電子、航太電子、AI、5G等廠商)回台建立產業鏈,才能加速產業的脫胎換骨。

  第四,在消費趨勢改變將加速技術破壞的因應上,疫情過後線上採購、社交空間及節能、減碳等趨勢值得注意;而破壞創新技術的出現,政府也應透過法人研究機構掌握,並透過科專計畫的經費予以補助、發展。同時,透過展示中心(讓廠商了解導入AI、5G前後的效益變化)建立典範,並經由服務團的協助宣導,加速企業的數位轉型。

  第五,在社會凝聚力下降的因應上,政府應透過福利、勞動政策等,來解決所得分配惡化問題,以及透過高科技的擴散至傳統產業、服務業,進而紓解產業發展兩極化的現象。

  第六,在環境、社會和治理(ESG)風險上將受到更多關注的因應上,政府應透過誘因、政策工具,協助企業往ESG方向發展。並善用ESG加值台灣產業,創造產業的差異化,加速台灣產業、產品和其他國家的區隔、加值,來協助企業升級轉型。

  而除了六大「新常態」外,台灣還有產業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亦即疫情後,高科技產業發展一枝獨秀,而傳統產業、服務業表現不盡理想。如何解決此一問題?我們認為應加強台積電、聯電、聯發科公司和本地設備、材料商的鏈結, 當然政府也應該提供若干的誘因。再者,強化AI、半導體、電子資訊科技擴散至傳產、服務業上,加速它們的升級轉型,才可使產業的發展更多元、更紮實,降低產業發展失衡的困境。

作者: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

資料來源:2020-11-11/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