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名家觀點》把紓困4.0變成振興1.0

  為了降低新冠肺炎的影響, 緩和它對產業發展、出口,以及就業的衝擊,政府先後推出了紓困1.0、2.0與紓困3.0方案。其中,紓困3.0方案則係針對後續衝擊較大的製造業、技術服務業,以及受邊境管制影響較大的產業。

  紓困3.0方案有以下幾個特色:第一,紓困的功能多,振興方向較少。第二,針對產業別紓困,非一體適用。第三,總金額為2,100億元(初審砍了5,300萬元) 明顯較之前1.05兆元來得少。

  紓困3.0的方案針對資本支出大、不確定性高,以及油價下跌衝擊較大的金屬機械、石化產業,有其必要性。其次,受到美國百貨零售商重整,面臨出口嚴重下滑的成衣、製鞋業等傳統產業的補助也有其正當性。當然,受邊境管制衝擊的百貨、觀光飯店、旅行社等的補助,也有其必要性。其他不少的服務業仍然嗷嗷待哺,但基於政府的財政收支考量,以及救急不救窮的思考,有選擇性的補助,無可厚非。

  再者,不少的紓困方案是以政府舉債方式進行,所以仍應考慮政府財政收支的承受能力。

  此外,鑑於產業發展兩極化的現象,高科技產業一枝獨秀,傳產、服務業表現仍然低迷的情況下,政府不排除有紓困4.0的措施。在疫情不明的情況下,針對若干衝擊較大的產業繼續紓困有其必要,但是應該有更多產業升級、轉型的思考。

  我們的思考方向如下:第一,歐盟已開始規劃因應氣候變遷、AI、5G的發展。新加坡也針對數位轉型進行前瞻性規劃,都值得借鏡。 反之,美國、日本、英國等,都還陷入疫情的泥淖無法自拔,勢將影響未來景氣復甦的力道。台灣超前部署受疫情衝擊比較小,更有能力開始進行前瞻性的規劃。因此,如果有紓困4.0的方案,我們認為不妨改成振興1.0方案更貼切,更有前瞻性的思考。

  第二,新冠肺炎後有幾個重大的發展趨勢值得我們預做規劃因應,包括:去全球化、去實體化、去官僚化、去弱存強、去汙減碳等趨勢。

  在去全球化中,爭取和美國的雙邊貿易協定(BTA)成為鞏固出口貿易的替代手段,但以美豬美牛換取BTA,如何協助畜牧產業升級轉型,及透過區塊鏈追蹤豬牛產品的流向,來保護消費者都值得注意。同時,在供應鏈的調整過程中,如何使全球布局的供應鏈和國內廠商保持連結強化競爭力,以及醫衛醫材產品在地化的策略調整,均值得政府在振興方案中加以規劃。

  第三,面對去實體化的過程中加速數位轉型的協助。由於疫情仍在發展,因此,企業求生存的動機優於數位轉型,政府的協助,如提高智慧機械化的投資抵減率,使企業的自動化投資和工具機產業的紓困鏈結。

  在去汙減碳中,針對電動汽機車的補助,以及燃油機車的管制,進而透過電子業和機車業的強強鏈結,建立電動機車的上中下游完整產業鏈,協助整體產業升級轉型,以及樹立台灣邁向智慧化丶低汙染的典範,是政府無可旁貸的職責。

  在去弱存強上,利用配合款、研發技術振興券 (R&D coupon),使有志於升級轉型的企業加速升級的投資布局。另外,企業對於數位化的成效有點懷疑, 捨不得投入大量的預算進行數位化。因此,政府如果能夠設立展示中心(demo center)告訴企業數位投資前跟數位投資後的效益比較,就比較能夠說服企業進行數位化投資。

  綜上而言,參考先進國家的前瞻規畫策略,與釐劃新冠肺後的產業發展態勢,足以做為政府規劃紓困4.0方案(或振興1.0方案)的借鏡。

作者:中經院副院長/ 王健全
資料來源:2020-10-09 04:41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