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淳:《名家觀點》建構台美經濟繁榮網絡

  新冠疫情使全球經貿結構巨變加速。雖然多數企業可能還沒感受到衝擊,但這個趨勢看似已無法逆轉。提高敏感度及超前部署,是後疫情時代布局必備的條件。
經貿數據上,對岸仍然是我國最大貿易與投資夥伴,不過睽違35年後,美國在去年再度成為我國第二大出口市場。雖然今年上半年又被香港超越,然美國占比繼續上升至14.5%。與此同時,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也持續成長,占比達42%,我對美、中兩強出口已經接近總出口值六成。看似是全球變局下左右逢源的贏家,但也暴露出台灣潛在的左右為難風險。

  這個榮景與風險並存的情況,源自於新冠疫情後全球供應鏈出現的「搞分裂」趨勢。以最近受到注目的美國「經濟繁榮網路」(Economic Prosperity Network)為例,按美方的解釋,EPN是指由志同道合的成員組成,各國願意遵守一套共同的經濟運作原則,括經濟治理透明可歸責、尊重現代法治、接受互惠原則、價值觀一致及具有可信賴性。這些條件很明顯的是為排除對岸而設,但誰是成員國則未正面表列,似乎凡是願意遵守原則者都是潛在EPN成員。

  加入者如何獲得繁榮,有幾個可能的情境。第一是美國會鼓勵、勸導企業在搬遷供應鏈時優先考慮EPN成員。第二是美國從基礎建設、科技研發到政府採購,都可能以EPN為優先對象。第三是連帶的EPN成員國也能提升對美國及其他EPN成員投資的吸引力。第四是推動以EPN成員為範圍的下世代經貿協定。因為參考過去國際經驗,這些EPN條件很可能慢慢的從鬆散的原則,逐漸轉換為經濟運作規則。因此EPN不但是供應鏈脫鉤的起手式,更可能成為美國推動的經貿規則2.0的開始。

  再者,加入美國的EPN更可被視為是「可信賴夥伴」的認證,而這個認證能延伸的合作領域可能會超越供應鏈、投資與科技合作而已。行政院日前宣布的「台美基礎建設融資及市場建立合作架構」,正反映出美國逐漸將台灣視為「可信賴夥伴」的立場。

  美國在2019年時已與日本及澳洲二個既是傳統信賴夥伴,也是亞太地區主要開發援助國,啟動了「三國基礎建設夥伴」計畫,聯合推動東南亞等區域的基建與能源融資、開發及管理。台灣過去對於區域基建融資及合作案例多半侷限於邦交國,很少區域性甚至國際性的經驗,藉由這次的發展,若政府能取得更多國際基建融資與管理know-how,產業能取得實質參與東南亞等地基建計畫的商機,就會是「繁榮」的具體展現。未來若能更上層樓,從台美介接到「美日澳三國基礎建設夥伴計畫」,甚至參與「日、澳、印度三國供應鏈韌性計畫」,就更可看到「網絡」的意義。

  回到挑戰。美國的EPN或是日本主導的「三國供應鏈韌性計畫」,都不諱言是以降低對紅色供應鏈依賴為目標。同時美國帶頭的各項區域基建融資及管理機制,也是以對抗「一帶一路」為背景。北京必然解讀為不是什麼善意的舉動。兩岸貿易與投資同樣是台灣經濟「繁榮網絡」的重要泉水,固然近年來因世界變局而逐漸降溫,但短時間內不易取代。這是台灣(以及日本甚至南韓)既想加入美國EPN,又需要低調並注意北京反應的尷尬所在。

  其次,面對未來變局美中做法不同;大陸更加強調科技與供應鏈的自主可控,美國則是籌組「志同道合」聯盟。於是未來參與中國大陸供應鏈可能要有「積極落地」的準備,加入美國則需證明「同心同德」,都是左右為難風險的來源。企業不但需要爭取短期利益,更需評估長期變數,才能因應世紀變局的挑戰。

作者:中經院WTO與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
資料來源:2020-10-07/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