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淳:《名家觀點》如何平衡看待美豬美牛議題?

  困擾台灣許久的美豬、美牛問題,撇開20年來「執政者就想開放、反對黨全力阻擋」的政治輪迴,台灣到底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才是最平衡、符合長期利益的方式?

  歸納一下台灣的經貿處境。美中貿易戰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經濟結構進入重大調整模式。不只美國,日本、澳洲、印度及歐盟各國,都開始發展「第二軌」供應鏈,也就是除了世界工廠中國大陸的第一軌供應鏈外,也要加速布建中國大陸以外的第二軌供應鏈,以降低過於集中的天災、人禍、政治與地緣衝突風險。

  近40年來,台灣的製造業的特徵就是轉變成為專注於供應原物料、零組件、半成品及組裝等中間投入的「供應鏈大國」。簡言之,台灣及台商已成為「隨供應鏈而居」的製造民族。因而供應鏈重組,也意味者台灣經貿格局的重組。

  重組最好的證據,就是台美經貿關係的升溫。三、四十年前,美國曾經一度是台灣第一大出口市場,隨著台、外商開始移往對岸而降溫。去年,美國再度超越香港,成為我第二大出口市場。

  在投資方面,不但如鴻海、台積電等大廠紛紛赴美國投資,美國對我投資也顯著增加:2017成長51.6%,2018年成長23.6%,2019年更成長了六成。固然距離第一名兩岸經貿仍有差距,但已經得以彰顯一個新世代供應鏈結構的到來。

  問題來了。亞洲跟台灣競爭的製造民族其實不少。除日、韓外,中國大陸甚至越南、馬來西亞都已逐漸崛起,都想利用重組的過程趁機打入供應鏈。商業關係主要靠企業本身競爭力,然而經貿協定提供的關稅優惠、投資保護、政策協調等也有一定的加分效果。回到台美經貿新局,美韓FTA生效已經八年,美日協定談判也已啟動並完成第一階段協定。反觀台美間僅有「關係升溫、合作深化」這些難懂的發展提供產業慰藉,既無貿易優惠也沒制度性保障,對於「隨供應鏈而居」的製造民族而言,真是情何以堪。

  更別忘了,日本還有CPTPP的十國聯盟,南韓有RCEP 14國(日本亦在其中),越南不但有CPTPP及RCEP雙核心,還有剛剛生效的越歐FTA。面對30年來罕見的全球供應鏈重組及台灣經貿新格局挑戰,就是我理解的「時空背景不同」之所在。

  開放美豬美牛是否真能讓台美啟動經貿談判甚至爭取加入CPTPP,還要看美方及各國後續的決定,但不開放一定沒希望,卻是毫無疑問的。

  回到美豬美牛的另一個考古題,就是難道為了產業就要犧牲食安嗎?答案當然不是。

  但這題其實已經認定開放美豬美牛具有食安風險,才有犧牲可言。然而美豬美牛並非大門全開完全鬆綁,只是開始按照國際標準作為檢測基準,超標者一樣不能入境,同時也準備以境內清楚標示、邊境加強管理的方式確保食安。再者,零檢出固然零風險,卻有無法協助台灣產業面對巨變的失衡問題。

  因而更精準的討論題目,應該第一是:依據國際標準檢驗,是否有食安風險?」第二是:假設有食安疑慮,是否只有「零檢出」這種管理方法?第一題是科學研究題,應該以科學證據為討論基礎。第二題是科學管理題,應該要列出各類風險情境,分析探討各種管理方式的利弊,才是這次讓台灣找回平衡、社會轉骨的關鍵。

  總之,我們要藉機全力剪掉的負面標籤,就是「既不按國際標準,也不提科學證據」,以感覺、立場及藍綠來決定食安標準的台式作風,找到提升台灣長期利益及維護食安的平衡點,讓台灣未來的道路比較平順。

作者:中經院WTO與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
資料來源:2020-09-01/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