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淳:《名家觀點》台積電赴美投資的啟示

  美中再度燃起貿易與科技戰火。從台積電赴美設廠到擴大對華為出口限制等發展觀察,台灣不但要因應短期衝擊,更需尋找長期結構改變的影響及解方。

  嚴格而言,美中經貿對抗從未真正停火。今年2月中生效的美中第一階段協議,即將進行第1季檢討。由於協定義務明顯中方高於美方,不能排除美國藉檢討機會再生爭端。事實上,2018年開打的關稅戰並未因第一階段協議而停止;到今天仍有三分之二的中國大陸製產品須面對美國的制裁關稅,川普之前還放話要因為新冠肺炎而再度以關稅懲罰。第二階段談判,就將觸碰到產業扶植補貼、國企改革等動搖對岸國本的議題,已可預見衝突會更加升級。

  貿易戰苦了大陸台商,但有不少台灣業者因轉單效應而受益,但美中科技對抗這個戰場,台商無論身在何處恐怕都難逃影響。美國科技戰其實包含了至少以下三個戰區。第一是限制美國科技流向中國大陸,第二是圍堵大陸科技的出海口,第三是提高美國本身的戰略性科技「自給率」,降低對中國大陸依賴。

  對第一戰區,除了美國對戰略性行業的投資限制、圍堵人才交流外,自2018年開始陸續對華為實施的高科技出口管制,更有直接影響。過去一年,華為及中興通訊二家公司拿下超過八成的大陸5G設備標案,等於就是大陸5G設備的全部。美國之前針對華為的出口管制措施,對非美籍公司尚有彈性,只要外籍公司的「美國技術含量」沒超過法定門檻25%就不受限。

  但從5月15日開始,美國直接宣布針對半導體及晶片,任何企業只要有使用到列在美國「商業控制清單」(Commerce Control List, CCL)上的軟體及技術時,就完全不得對華為出口。按目前半導體技術,幾乎所有晶片生產都會在某階段使用到受CCL管制的軟體或技術,因而此舉不但斷了華為取得晶片管道,也等於斷了台積電對華為供貨的路。

  第二戰區圍堵出海口,則是一方面禁止美國國內的電信商使用華為設備,禁售華為手機,也協調各國不要使用華為設備,雖然後者成效有待觀察,但封鎖出海口的用意明顯。

  第三戰區則跟台積電赴美投資有關。在歐巴馬總統時代,美國就已開始檢討半導體及高科技的供應鏈安全問題。半導體被美國視為下世代競爭的關鍵產品,而台積電又是此產品的絕對領導者,其地位已具有A++最高等級的戰略意義,因此被要求擴大赴美設廠,完全符合提高戰略性科技「自給率」的思維。目前並不清楚被美國視為關鍵產品的清單還有哪些(疫情似乎導致連口罩也被納入),但這些關鍵產品未來都難逃赴美投資的壓力。所幸目前美國尚未同步要求各企業離開中國大陸,因而還不用面對選邊、拆解的困境。

  美中科技戰布局已有以下的衝擊。第一,美國加速「去中化」,也導致中國加速「去美化」的進程。第二,美中雙方去除彼此的對抗,讓台灣必須選邊的時間點迅速快轉中。第三,「去中化」及「去美化」的方式有所不同;美國「去中化」之下,除台積電等最高等級業者外,多數台灣高科技或許仍可繼續根留台灣。中國大陸「去美化」思維很可能也包含「去台化」,因而台商可能會面對「連根拔起、落地中國」的壓力。

  對台灣高科技業,未來技術及投資布局及選邊決策可能因各公司市場及科技生態而有所差異,但都需要有以下重要的體認,亦即高科技不再只是單純製造業,更是大國對抗的棋子,因此決策要超越科技思維,全面提升對國際政經趨勢及變局的敏感度及預判能力,才能化凶為吉,站穩腳步。

作者: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
資料來源:2020-05-20 03:54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