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淳:名家觀點/全面健壯供應鏈的韌性

  過去幾天,新冠肺炎在中國大陸官方公布的確診人數下降,疫情看似緩解,實情是否趨緩有待觀察。另一方面日、韓疫情爆發高峰期,短期內還看不到落幕之日。長期看新冠肺炎終究會退去,但其對全球供應鏈帶來的影響,很可能是永久性的改變。

  歷史事件發生的順序,往往會成為決定性因素。若是新冠肺炎疫情早一年爆發,美中貿易戰會不會開打呢?(或至少激烈程度)。如今貿易戰加上疫情這隻黑天鵝,恐導致全球供應鏈的世紀大遷移,不但不會隨著疫情結束而停頓,可能還會加速。

  過去30年來全球供應鏈架構越來越深化,分工(分包)網絡日趨複雜、衛星工廠及國家越來越多,供應鏈管理本身就已成為一種「營業秘密」,而台商在此一階段不斷勝出,很多時候正是靠供應鏈管理的know-how。然而專業分工越細,脆弱度也越高,致使一個環節出錯,整個鏈條就會停擺。

  過去五年來,先是重要海域的海盜猖獗、到朝鮮半島及南海政經衝突,讓重要供應鏈運輸通道的軍艦跟商船一樣多,再加上地震、疫情等天災,以及歐盟開始課徵碳足跡稅(簡言之,運輸足跡越長越貴),讓供應鏈岸斷鏈頻率升高,導致對供應鏈脆弱度及韌性的討論升溫。另一方面,各種自動化、AI、3D列印等降低生產成本的科技突飛猛進,加上各國政府為降低產業外移速度,祭出各種獎勵措施,於是「在地生產、短鏈革命」發展有加速的趨勢。

  在美中貿易戰之前,企業及產業對這種趨勢的感受及領域各有不同;「在地生產、短鏈革命」對許多企業而言只是一種科學新知。在美中貿易戰從口水走向真槍實彈,科技戰也越演越烈後,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發現,不但供應鏈結構要重新檢視、移動才能避險,在地生產、短鏈革命可能已是無可迴避的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大陸製造業接近停擺。這個供應鏈核心停機來的太突然,再度以戲劇化的張力凸現出供應鏈脆弱度及韌性的問題。基本上,這次危機彰顯出二個供應鏈脆弱的老問題,一是「國家集中」問題,一是「區域集中」問題。以台灣為例,80%的資通訊產能在對岸,LED生產也近五成,停機短期的大傷無法規避,事後怕元氣也要很久才能恢復。區域集中問題可以Honda汽車為例,其在中國大陸產能近五成在武漢周邊,是這次衝擊最大的外資之一。

  有這些集中問題的廠商,並非對風險無感,而是在傳統製造科技中,集中度往往能帶來顯著的規模經濟效益。面對陸續來到的在地生產、美中貿易戰及疫情衝擊,雖然有些會短暫退場,但長期趨勢已然明顯。

  因而除繼續擁抱規模經濟外,企業就算心不甘情不願,都必須開始有以下的布局認知。一、(尤其是老闆們)加速對新生產科技的接受及了解,才能真正評估導入前後的成本、風險、效益等差異。二、加速分散式(Distributed)供應鏈的布局規畫。例如大陸市場還是有商機、對台灣是首選但很貴、越南已經很壅擠,那麼替代方案為何?三、加速建立分散式供應鏈的管理架構及運作機制,將台商的優勢帶入下世代結構。歸納而言,面對巨變,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台商的韌性,更要全面健壯供應鏈的韌性。

作者: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
資料來源:2020-02-26/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