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儷容:名家觀點/央行數位幣…支付最後一哩路

  去年底,中國人行透露即將推出數位人民幣(DCEP)。再加上臉書野心勃勃地推出將遍及全地表之加密貨幣Libra,關切此一議題人士注意到,這些事件激起了各國政府的危機意識,導致各國對央行數位貨幣(CBDC)的態度產生轉變,去年11月傳出有超過「200間德國銀行」的銀行協會,呼籲歐洲政府盡快推出「數位歐元」(Digital Euro)。

  我國央行總裁楊金龍緊接著在於去年11 月 7日也表示:「若能順利解決相關問題,CBDC可望成為零售支付最後一哩路」;一改先前宣示「暫不考慮發行數位台幣」的立場。

  事實上,位於北非的突尼西亞早在2010年就發布了第一個CBDC, 一個名為e-Dinar的虛擬帳戶,但它現在已經被以區塊鏈為基礎的中央數位貨幣所取代。不過,主要已開發經濟體之中央銀行都尚未宣布發布 CBDC 的具體計劃。日本央行、加拿大銀行、英格蘭銀行、歐洲中央銀行和美國聯準會的一些官員皆表示,他們正持續研究發行數位貨幣的利弊中。

  比較特別的是,不同於眾多國家央行高層之前對於臉書Libra之大加撻伐,瑞典央行行長 Stefan Ingves 卻認為,臉書Libra已成為全球央行改革和反映數位時代的動力。隨著瑞典的現金使用量急遽下降,瑞典官方曾宣稱,將於2019年決定是否發行數位貨幣e-Krona。目前瑞典的許多商店甚至已不接受紙鈔和硬幣,眾多零售商都貼著標語,表明不接受現金付款。

  無實體貨幣盛行的加密貨幣支付公司Circle執行長Jeremy Allaire曾指出,美國在數位法定貨幣的發展已落後中國大陸,而這可能為大陸大小型企業創造先機,更有可能在短期內可以通過直接結算來繞過傳統的西方銀行體系。Allaire也認為大陸推出數位貨幣合乎邏輯,因為大陸正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以求擴大其在貿易上的影響力,而數位貨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經之路。

  英國央行行長Mark Carney則曾對外呼籲各國政府應考慮聯手打造一款虛擬貨幣,用來取代美元在全球的經濟地位。

  大陸央行之所以要發行數位貨幣,還包括其他重要的監管與政治考量:其一,降低實體紙鈔和硬幣之印製、儲藏、回收、防偽、攜帶不便等成本;其二,大陸人民其實是有匿名支付的需求,但其目前之支付工具,如互聯網、銀行卡支付都跟傳統銀行帳戶綁定,滿足不了匿名需求。至於防制洗錢,DCEP之普通交易雖是匿名的,相對於使用人民幣紙鈔硬幣,透過DCEP似乎洗錢成本較低,但還是可用大數據方式,辨識出DCEP交易行為中的洗錢行為特徵,進行防範。

  根據資策會之分析,在極端情況下,DCEP不需要網路亦可支付(稱為雙離線支付);換言之,只要手機有電,即使整個網路皆斷掉,仍可進行支付。雖說我央行尚未推出CBDC,不知其未來設計內涵為何,惟自此一角度來看,我央行稱「央行數位貨幣或為零售支付最後一哩路」,確實不為過。

  準副總統賴清德曾在行政院長內任發下豪語,希望台灣的「行動支付普及率」可以在2025年時達到九成;蘇貞昌院長後來也指出,金管會全力配合政策指示,規劃以2020年為期,提出「創新數位科技打造智慧金融」的願景,期盼國內電子支付占民間消費支出比重在五年內倍增。 近期CBDC之微妙變化,是否加速我國未來行動支付進展,各界將拭目以待。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儷容
資料來源:2020-02-11 00:57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