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黃勢璋:5G天價競標後 資費會長怎樣?

  為了搶下我國首波的「5G商圈黃金區位」(5G頻譜競標),國內五大電信業者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在經過27天共261輪的你來我往投標之後,終於在今年1月16日以新臺幣1,380.81億元拍板結標。

台灣5G競標創天價

  相較於2013年4G頻譜的首波熱況,雖然競標回合數有大幅減少(4G時共393輪),但總標金卻較4G時的1,186.5億元超出許多,創下臺灣通訊網路頻譜競標有史以來的天價。

  相較於其他國家來說,儘管臺灣總標金1,380.81億元是僅次於義大利的2,276億元及德國的1,420億元,暫居世界第三。但在3.5GHz頻段的每單位頻寬價格方面,相較於義大利32.1億元、韓國與澳洲29.1億元來說,臺灣很可能將以50.75億元奪下世界第一寶座。

5G競標激烈原因

  為何臺灣5G頻譜,會讓各家業者競標地如此瘋狂激烈呢?除了要爭奪到5G黃金商圈的卡位優勢外,政府在3.5GMz僅釋出270MHz的頻寬,不僅造成電信市場的供不應求,也讓電信業者產生一股「若沒搶到恐被市場邊緣化與客戶流失」的憂心焦慮。

  此外,相較於主要提供消費者市場服務的4G來說,5G可以將行動通訊的生態擴大至企業用戶市場,讓工業專用的行動網路也能享受嶄新的智慧化產業應用,例如:智慧機械、智慧工廠、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農業、智慧零售等。

天價競標後續隱憂

  這次創下1,380.81億元高額標金的5G頻譜,已確定能讓國庫收入進帳豐碩,但對電信公司的營運成本來說,若沒有獲得政府適當強化基礎環境,也沒有透過適時調整營運布局,預期恐將造成電信業者的經營壓力,限縮消費者換機享受5G高速服務的意願,甚至拖緩整體5G產業應用的普及發展時程,導致5G產業的社會經濟效益大打折扣。

  因此,對於標金刷新紀錄所隱含的鉅額成本費用來說,除了期待政府後續能加強基礎環境的建置外,「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電信業者要如何從市場回收,預料影響最大的,將是資費定價策略:

  1. 高價策略(羊毛出在羊身上):對於高標金所帶來的高成本,畢竟只有少數這幾家電信公司掌握5G頻寬,在秉持「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過此路,留下買路財」的定價策略下,必然將使用者付費概念直接轉嫁給消費者負擔,或直接提高擴大工業網路市場應用後的企業端資費。

  2. 中低價策略(羊毛出在狗身上再由豬買單):相較於完全使用高價策略可能無法迅速讓5G普及而蒙受更多損失,電信公司將透過跨域跨業的合縱連橫,藉由「包裹服務」方式,一方面提供消費者或企業端較為中低價位的5G資費,也同時要求5G使用者綁定相關服務(如:APP程式、雲端、物聯網或其他智慧應用),透過擴大普及5G及其下游終端應用,強化利潤多元分拆的收費合作模式。

  3. 混合定價策略(只要有羊毛都好):隨著5G創新應用的無限可能,太過單調的定價策略必將無法創造產官民的多贏機會。因此,如同「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若能針對5G智慧應用及創新科技發展,抱持多元化開放態度與執行力,混和定價將是最有利電信業者的初期行銷策略。

作者:黃勢璋/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
資料來源: 雲論 | ETtoday新聞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