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社論-印度打開FTA大門 台灣機不可失

  今年以來,台灣與印度的經貿交流頻繁,經建會主委劉憶如二月底率領企業界人士赴印度招商,印度外交部三月初表示,台、印正進行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可行性研究。印度是繼新加坡後,表達有意與台灣進行FTA可行性研究的國家,儘管研究加上談判需數年時間,未來一旦完成洽簽將有助擴大台、印的貿易與投資,也是經貿外交一大突破。

 

  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重心明顯向亞洲傾斜,其中以中國與印度的崛起,最受矚目。自一九九一年開始進行經濟改革的印度,二十年來人均所得成長五倍以上(以購買力平價計),民間企業逐漸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而資訊軟體業的蓬勃發展,更使得印度躍居全球軟體外包中心。

 

  過去十年來,印度平均經濟成長率達七%,在大型經濟體中僅次於中國;花旗集團預估,印度將在二○一五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前三大經濟體。儘管多家外資看好印度發展前景,不過,印度要維持穩定的成長,有許多問題必須克服,首先,貪汙腐敗越來越嚴重,已成為國家最大的災難;其次,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窮人的憤怒與不滿埋下社會不穩定的因子;第三,教育體系流於僵化,必須大幅改革以符合企業需求。針對這些問題,印度政府雖已承諾進一步改革,但外界批評改革的步伐太慢了。

 

  向來以內需市場為主的印度,近年開始重視對外經貿發展,近年分別與東協、南韓、日本完成FTA,其中,《東協|印度貨品貿易協定》自去年一月一日生效,預計在二○一三年將七十一%的貿易商品關稅降為零;《印度|南韓全面性經濟夥伴協定》亦自去年一月一日生效,預計八至十年內對八十五%的商品減免關稅;《印度|日本經濟夥伴協定》於今年二月完成簽署,預計生效後十年內,兩國貿易總額九十四%的關稅降為零。

 

  中華經濟研究院分析,印度積極與亞洲各國完成FTA,一方面為出口創造商機,更重要是吸引外資企業到印度投資。日本、南韓企業投資印度的腳步比台商積極許多,如今日本與南韓的汽車在當地都頗受歡迎。印、韓FTA生效後帶動南韓汽車業擴大對印度投資,而南韓現代汽車以印度做為外銷中東、歐洲的製造基地,就是一個成功案例。

 

  台商投資大陸金額累計占我對外投資六成,但是對印度投資比率則不到百分之零點一,如此巨大落差,顯示印度市場長期被忽視。一般認為文化和語言差異可能拉高了台商赴印度投資的門檻。不過,如果這項因素未對日本、南韓企業拓展印度市場造成阻礙,也不應是台商投資印度的最大阻力。

 

  從未來發展潛力看,目前印度人均所得約一千多美元,與中國的四千多美元仍有一段差距;擁有十二億龐大人口的印度,無論最底層窮人或金字塔頂端富人,以及為數龐大的中產階級,都是台商不能放棄的一大市場。其次,隨著大陸工資上揚且勞動力的供給出現瓶頸,台商必須尋找新的腹地,而崛起中的印度正是台商的一個處女地。

 

  經建會自印度招商返台後,初步規畫互設台灣工業園區與印度村,未來若有具體合作模式,應有助於帶動投資;不過,真正能發揮降關稅並帶動投資功能的是FTA。據了解,印度與日本的FTA花了四年才談成,與南韓則花了二年時間,與馬來西亞只花了一年就談成;未來台、印FTA何時能完成,除了雙方政府的努力之外,還要看大陸的反應;然而,如果政府態度不積極,時間拖得越久,商機也會一點一滴流失。

 

  馬總統今年初曾表示,「ECFA是開啟台灣區域整合的第一步,台灣將扮演亞洲經濟整合的重要推手。」事實上,亞洲的日、韓、馬、泰、星、東協都已與印度完成FTA,自詡「經濟整合推手」的台灣顯然落後太多。如今印度對台灣開啟了FTA的大門,台灣也必須把握機會,使其成為台商開拓印度市場的重要推手;與此同時,企業界也必須進一步提升競爭力,以因應開放市場後帶來的衝擊。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