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朱敬一:《名人堂》媒體綜效的老子觀

  行政院轄下有好幾個獨立機關,包括中央銀行、公平交易委員會、NCC、金管會、中選會等。讀者也許不曾留意:這些獨立機關中真正有「產業」針對性的,就只有NCC與金管會。前者專門管理傳播事業,後者專門管理金融業。

 

行業千百 只管兩宗

 

  不只台灣如此,世界各國對於傳播與金融業都有頗多的管制,也都有類似的獨立機關。經濟社會中產業種類成百上千,一個很自然的問題是:為什麼國家別的行業不管,卻專挑這兩個行業管呢?背後總有個道理吧?最近NCC因為媒體管制事件而鬧得沸沸揚揚的。也許,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切入,會得出相當有趣的答案。

 

  許多人看傳播事業,都著重在它產業「內部」的問題,例如言論是否集中、頻道是否分散、廣告是否過多、有無傷風敗俗等;但是我卻想看媒體與「外部」其他產業的關係。所有的經濟分析都指出,企業跨業整併最先要查驗的判準,就是有沒有「綜效」(synergy)。所謂綜效,就是「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例如,食品零售業垂直併購物流業,顯然有配送效率與存貨管理的綜效;製造業整併了上游原料,則有穩定進貨成本結構的綜效。但是,當一個製造業或建築業與媒體產業合併,其綜效到底在哪裡,恐怕是值得思索的問題。

 

跨業綜效 有違獨立

 

  其實,大凡一般人在概念上希望其「獨立」的事業,倒未必是著眼於這些事業的內部,而是不希望該事業與其他五花八門的外部產業產生綜效。例如,任何事業若與銀行併購,當然會有紓解財務壓力的綜效,但這通常表示銀行的貸放與公司治理不上軌道、與關係企業瓜田李下,故其綜效本身就違反了銀行所應有的中立本質。再如,某家電子企業若與紐約時報合併,而紐時經常以新聞或社論影響政府的電子產業政策,則當然也會產生綜效,但這也明顯違反了媒體公器的本質。

 

  從這個角度來看,兩家電視公司是否合用攝影棚、或兩家姊妹新聞媒體是否共用平台,也許不是最嚴重的問題;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避免媒體創造不當的跨業綜效。當年,邁阿密前鋒報老闆要競選州長,被該報主筆批「腦袋不清楚」,這就表示有格調的媒體人看不慣「以新聞優勢拉抬政治選情」的跨業綜效。媒體業與銀行業都有驚人的「加持」威力,競選時判人生死、有政策紛擾時影響路線、財務吃緊時收放銀根;這正是若干政客與業者亟思拉攏這二個行業、創造綜效的原因。

 

覬覦綜效 得不償失

 

  可是,一旦媒體真的成了為特定人提供綜效的工具,它就獨立性盡失,形同垃圾。這真是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企業若能掌握媒體,其綜效驚人;一旦掌握媒體,卻綜效盡失。獨立媒體的價值,就在這矛盾之中。老子說「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是否正是此意呢?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

資料來源:2009-06-29/聯合報/A4版/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