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名家觀點》政府不變,台灣走不快-ECFA時代新思維

  兩岸經濟協議(ECFA)有利台灣經濟發展,但絕對不是台灣生存、經濟突圍的萬靈丹,它只是透過關稅減免、市場准入及爭端協調機制,使台灣避免被邊緣化。台灣必須利用有限的緩衝時間來加速體質調整,快速升級及接軌國際,才有生機與商機。

 

  尤其在中國大陸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大陸將「中國製造」轉向為「中國創造」。在強調自主創新的大前提下,兩岸產業除了合作之外,很難避開競爭。另一方面,韓國在兩岸合作的壓力下,也更積極地與大陸展開合作,積極投資大陸,對台灣的壓力將愈來愈沉重。因此,從ECFA簽署的時點開始,台灣各部會應該充分意識到,應該以嶄新思維來協助轄下相關產業的發展,協助產業升級,利用有限的緩衝時間來壯大自己。

 

  如果把ECFA視為國家的重要戰略,那麼各部會都應該在此一戰略目標下,調整自己的政策來配合、因應。尤其是行政院、研討會在管考各部會時,應有效建立一套ECFA重大政策之跨部會合作的指標,而且針對各部會是否配合上述政策加以考核分析。同時,透過誘因機制的重新設計,拉大公務員的薪資差距,才有辦法激勵勇於任事的公務員。

 

  如以具體個案而言,應否開放關鍵產業赴大陸投資,首先應要求對等投資、創造就業機會,以減少國內失業的顧慮,這是開放的必要條件。

 

  其次,將國際競爭、產業利益、利害關係人(競爭對手、股東、供應鏈廠商)做一分析報告。再用各相關部會開會討論、充分表達意見。

 

  同時,在遞件後的三個月內投票,各部會依其影響程度給予加權考量(權責相關較大的部會投票權數較高),採三分之二多數決,共同承擔決策,而非由各部會公文旅行,且單一部會即具有否決權。

 

  在陸資來台的決策上,主管部會應項目從寬、審核從嚴,如果沒有把握衝擊的程度,則可以透過專區、試點來進行,以評估後效。

 

  十幾年前,中國大陸在開放台商前往大陸投資時,也曾有高度疑慮,但透過專區、試點的做法,可以降低疑慮,讓政策大步走,因此,台灣的相關部會也該思考如何突破現有制度。

 

  在各服務業的主管部會上,目前以規範為主,未來應在ECFA架構下,協助所屬服務業,產業化、國際化,尤其在醫療、教育、通信等產業上,以攫取大陸服務業黃金十年的商機。

 

  在此一戰略下,服務業國際化的相關基礎建設(如法規鬆綁、行銷資料庫、人才流動與延攬)、中大型化或連鎖加盟化所需的配套(如協助上市/櫃、媒合創投資金等)、相關服務業高階人才的培育、訓練及引進,以及示範或體驗園區的規劃(做為陸客來台觀光的參訪標竿,對觀光客行銷,做為開拓未來產品與服務進軍大陸的潛在市場)。

 

  此外,各部會定期接受轄下公協會的意見,做為其施政與產業化、國際化協助的重要參考依據。

 

  不過,業者也應該跳出來幫助政府,或增加投資、創造就業機會,或配合捐款協助中低收入或年輕人,或減少炒作房地產,降低弱勢族群的剝削感。只有兩岸政策開放的效益由商業利益擴大及於全民利益時,政府的中長期政策才能在多方支持下,大步向前邁進。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

資料來源:2011-04-14/經濟日報/A4版/焦點